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2-22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0.2.3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0.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9页 |
0.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0.5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0.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1.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23-24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第26-34页 |
2.1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规模 | 第26页 |
2.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在世界海运服务贸易中的地位 | 第26-30页 |
2.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30-31页 |
2.4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40页 |
3.1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第34-35页 |
3.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第35-36页 |
3.2.1 基本思路 | 第35页 |
3.2.2 原则 | 第35-36页 |
3.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38页 |
3.3.1 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的解释 | 第36-38页 |
3.3.2 国际竞争力分析性指标的解释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40-51页 |
4.1 数据选取 | 第40页 |
4.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测算 | 第40-41页 |
4.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测算结果 | 第41-43页 |
4.4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43-50页 |
4.4.1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分析 | 第43-48页 |
4.4.2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性指标分析 | 第48-50页 |
4.4.3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51-63页 |
5.1 欧盟、日本和美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第51-54页 |
5.1.1 欧盟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第51-53页 |
5.1.2 日本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第53页 |
5.1.3 美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 第53-54页 |
5.2 欧盟、日本和美国提升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 第54-60页 |
5.2.1 欧盟提升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 第54-57页 |
5.2.2 日本提升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 第57-58页 |
5.2.3 美国提升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 第58-60页 |
5.3 欧盟、日本和美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提升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第63-70页 |
6.1 从国家层面提升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第63-65页 |
6.1.1 加强我国海运业的政策扶持 | 第63-64页 |
6.1.2 调整我国海运业开放策略 | 第64页 |
6.1.3 完善我国海运业的法规建设 | 第64-65页 |
6.2 从政府层面提升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第65-67页 |
6.2.1 提高海运辅助行业的发展水平 | 第65-66页 |
6.2.2 实行海运企业联合经营 | 第66页 |
6.2.3 推进我国海运行业协会建设 | 第66-67页 |
6.3 从企业层面提升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 第67-68页 |
6.3.1 强化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揽货能力 | 第67-68页 |
6.3.2 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服务质量 | 第68页 |
6.3.3 推动我国海运企业管理创新能力 | 第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7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