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3-2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马克思人性观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三、马克思人性观研究述评 | 第15-20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人性观的历史形成 | 第21-32页 |
一、马克思人性观的形成条件 | 第21-26页 |
(一) 马克思人性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论来源 | 第22-25页 |
(三) 马克思人性观形成的个人基础 | 第25-26页 |
二、马克思人性观的形成过程 | 第26-32页 |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萌芽阶段:《博士论文》-《德法年鉴》 | 第27-28页 |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形成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 | 第28-29页 |
(三) 马克思人性观的成熟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 | 第29-31页 |
(四) 马克思人性观的发展阶段:《资本论》-马克思逝世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 第32-47页 |
一、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内容 | 第33-41页 |
(一)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第33-35页 |
(二) 人性的二重性——自然性和非自然性 | 第35-37页 |
(三) 人的类本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37-38页 |
(四)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38-39页 |
(五)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9-41页 |
二、马克思人性观的主要特征 | 第41-47页 |
(一) 超越对人性的静态分析,实践地把握人性 | 第41-43页 |
(二) 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具体地把握人性 | 第43-44页 |
(三) 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 | 第44-45页 |
(四) 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当代反思 | 第47-61页 |
一、对马克思人性观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的反思 | 第47-50页 |
二、对马克思人性观在马克思思想中地位的反思 | 第50-53页 |
(一) 对马克思思想“人学空场”的辩驳 | 第50-52页 |
(二) 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科学定位 | 第52-53页 |
三、马克思人性观的当代价值 | 第53-58页 |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论意义 | 第53-54页 |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价值 | 第54-58页 |
四、马克思人性观的时代局限性 | 第58-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