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8-17页
    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综述第10-14页
        1.3.1 胜任素质相关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2 大学生村官素质研究综述第12-14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第17-21页
    2.1 胜任素质第17页
    2.2 胜任素质模型第17-19页
        2.2.1 胜任素质模型的定义第17-18页
        2.2.2 胜任素质经典模型第18-19页
    2.3 大学生村官第19-21页
        2.3.1 职位简介第19页
        2.3.2 发展历程第19页
        2.3.3 政策待遇第19-21页
第3章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第21-30页
    3.1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第21-22页
        3.1.1 样本概况第21-22页
        3.1.2 问卷计分细则第22页
        3.1.3 问卷结果分析第22页
    3.2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第22-24页
    3.3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步骤第24页
    3.4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方法第24-26页
        3.4.1 职位分析法第24-25页
        3.4.2 问卷调查法第25-26页
    3.5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第26-30页
第4章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0-40页
    4.1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存在的问题第30-33页
        4.1.1 岗位认知有偏差第30-31页
        4.1.2 学用专业欠对口第31页
        4.1.3 心理素质有缺陷第31-32页
        4.1.4 政治素养须提高第32页
        4.1.5 工作能力待加强第32-33页
    4.2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3-40页
        4.2.1 大学生村官自身努力不够第33-34页
        4.2.2 高校针对性的引导、培养乏力第34-35页
        4.2.3 大学生村官政策不完善第35-36页
        4.2.4 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不健全第36-40页
第5章 提升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的建议第40-46页
    5.1 加强自身修养,完善大学生村官个性品质第40-41页
    5.2 创新高校教学,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第41-42页
        5.2.1 加强择业引导,树立基层信念第41-42页
        5.2.2 校地联合培养,提高实践能力第42页
    5.3 健全培训机制,提升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第42-44页
        5.3.1 把握发展规律,完善培训模式第43页
        5.3.2 创新培训方法,拓展培训渠道第43-44页
        5.3.3 对准实际工作,丰富培训内容第44页
    5.4 实行绩效管理,激励大学生村官素质提升第44-46页
        5.4.1 完善考核体系,把握考核流程第44-45页
        5.4.2 科学运用结果,物质精神并举第45-46页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录 A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调查问卷一(大学生村官用)第50-53页
附录 B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调查问卷二(乡、村干部用)第53-56页
附录 C 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调查问卷三(村民用)第56-5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众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问题研究--以洛阳市“三村改造”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