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9-13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的理论内涵 | 第15-20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代价的理论挖掘 | 第15-17页 |
1. 物质生产实践的代价 | 第15-16页 |
2. 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的代价 | 第16页 |
3. 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受的代价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代价的特点 | 第17-19页 |
1. 代价存在的客观性 | 第17-18页 |
2. 代价产生的必然性 | 第18-19页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对待代价的“应然”态度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贫富差距作为一种代价的“理论影像” | 第20-26页 |
(一) 贫富差距代价的含义 | 第20页 |
(二) 贫富差距代价的特征 | 第20-22页 |
1. 贫富差距代价的社会历史性 | 第20-21页 |
2. 一定历史时期内贫富差距代价存在的必然性 | 第21-22页 |
(三) 贫富差距代价的“扬弃之路” | 第22-26页 |
1. 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切断贫富差距代价产生的“脐带” | 第22-23页 |
2. 以生产力发展的“硕果”填平贫富差距的“鸿沟” | 第23-24页 |
3.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贫富差距代价的终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对待贫富差距代价的两种思维方式 | 第26-34页 |
(一)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构想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思维 | 第26-30页 |
1. “绝对平均主义”思维下的贫富差距代价思想 | 第26-27页 |
2. 以“一大二公”的“纯化”追求来消除贫富差距代价的实践 | 第27-28页 |
3. 以“绝对平均主义”消除贫富差距代价实践的挫折及其反思 | 第28-30页 |
(二) 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思想 | 第30-34页 |
1. “先富”与“后富”并存——承认贫富差距代价的一定合理性 | 第30-31页 |
2. “防止两极分化”——划定贫富差距代价的合理性尺度 | 第31-32页 |
3. 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若干偏差及其反思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当前贫富差距代价的现状考察 | 第34-40页 |
(一)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代价的多样化形态 | 第34-36页 |
1. 城乡贫富差距代价 | 第34-35页 |
2.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代价 | 第35-36页 |
3. 行业间收入差距代价 | 第36页 |
(二) 贫富差距代价的社会负效应分析 | 第36-40页 |
1. 过大贫富差距代价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 第37页 |
2. 过大贫富差距代价对社会心理的不良影响 | 第37-38页 |
3. 过大贫富差距代价引起的道德代价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走向贫富差距代价的合理性尺度 | 第40-49页 |
(一) 贫富差距代价合理性之“度”的三个维度 | 第40-42页 |
1. 经济指数的量化标准 | 第40页 |
2. 社会心理参照 | 第40-41页 |
3. 伦理审视 | 第41-42页 |
(二) 降低贫富差距代价的理论探讨 | 第42-49页 |
1.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理论纷争 | 第42-43页 |
2. 罗尔斯与马克思的不同主张及其启示 | 第43-45页 |
3. 市场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张的新理解及其启示 | 第45-49页 |
结语:贫富差距代价的合理性尺度与社会正义的实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