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8-11页 |
| 二、研究现况 | 第11-1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产生的背景 | 第16-28页 |
| 一、社会背景 | 第16-20页 |
| 二、学术背景 | 第20-23页 |
| 三、个人背景 | 第23-28页 |
| 第二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版本、内容、体例 | 第28-42页 |
| 一、《朝野杂记》的版本 | 第28页 |
| 二、《朝野杂记》的内容 | 第28-31页 |
| 三、承前启后的典制史体例 | 第31-42页 |
| 第三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史料来源和史料价值 | 第42-64页 |
| 一、史料来源 | 第42-49页 |
| 二、史料价值 | 第49-64页 |
| 第四章 《朝野杂记》的史学思想 | 第64-78页 |
| 一、会通淹贯 | 第64-65页 |
| 二、据实直书,保存信史 | 第65-66页 |
| 三、现实批判精神 | 第66-69页 |
| 四、注重撰写“当代史” | 第69-70页 |
| 五、关注民生 | 第70-71页 |
| 六、浓厚的理学倾向 | 第71-75页 |
| 七、客观务实的民族思想 | 第75-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