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外城市雨洪治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城市雨洪治理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2.2 国外城市雨洪治理的趋势 | 第15-16页 |
1.2.3 城市雨洪治理措施的特征 | 第16页 |
1.3 国内“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海绵城市”政策层面分析概述 | 第16-17页 |
1.3.2 “海绵城市”评价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海绵城市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海绵城市建设概述 | 第22-25页 |
2.1.1 海绵城市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第22-23页 |
2.1.3 海绵城市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2.1.4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措施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2.2.1 系统论原理 | 第25-2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2.3 建设效果评价概述 | 第27-29页 |
2.3.1 建设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3.2 建设效果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3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30页 |
3.2 PSIR概念模型下海绵城市指标体系设计 | 第30-31页 |
3.3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3.4 指标选择依据 | 第32-33页 |
3.5 指标初选 | 第33-35页 |
3.6 指标筛选 | 第35-36页 |
3.7 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3.8 指标说明 | 第38-4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云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模型 | 第43-54页 |
4.1 云模型相关理论 | 第43-46页 |
4.1.1 云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43页 |
4.1.2 云的数字特征 | 第43-44页 |
4.1.3 云发生器 | 第44-46页 |
4.2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模型 | 第46-51页 |
4.2.1 网络层次分析法 | 第47-49页 |
4.2.2 熵权法 | 第49-50页 |
4.2.3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 | 第50-51页 |
4.3 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52-54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54-69页 |
5.1 城市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5.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5-61页 |
5.2.1 ANP法指标赋权 | 第55-59页 |
5.2.2 熵权法赋权 | 第59-60页 |
5.2.3 博弈论下组合权重的计算 | 第60-61页 |
5.3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第61-62页 |
5.4 等级标准云特征值的计算 | 第62-64页 |
5.5 基于云模型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5.6.1 评价等级为Ⅰ级的城市 | 第65-66页 |
5.6.2 评价等级为Ⅱ级的城市 | 第66-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1 专家意见咨询表 | 第77-80页 |
附录2 专家意见重要程度和协调程度 | 第80-81页 |
附录3 定性指标打分表 | 第81-82页 |
附录4 评价指标关联情况调查表 | 第82-84页 |
附录5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84-85页 |
附录6 云模型代码 | 第85-86页 |
附录7 各城市隶属度矩阵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