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分析的高铁隧道衬砌裂损分布规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工程价值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2 高铁隧道裂缝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第20-44页 |
2.1 SPSS软件概述 | 第20页 |
2.2 数据异常值的筛选 | 第20-26页 |
2.2.1 异常数据类型 | 第20-21页 |
2.2.2 数据筛选方法 | 第21-26页 |
2.3 隧道衬砌裂缝分布规律 | 第26-33页 |
2.3.1 裂缝的分类 | 第26-27页 |
2.3.2 裂缝频数分布规律 | 第27-29页 |
2.3.3 裂缝形态与裂缝长度、宽度联系 | 第29-31页 |
2.3.4 裂缝位置与裂缝形态联系 | 第31-33页 |
2.4 影响因素下裂缝分布特征 | 第33-43页 |
2.4.1 缺陷病害下的分布特征 | 第33-38页 |
2.4.2 施工影响下的裂缝特征 | 第38-40页 |
2.4.3 地质影响下的裂缝特征 | 第40-43页 |
2.5 章节小结 | 第43-44页 |
3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提取 | 第44-68页 |
3.1 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3.1.1 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概述 | 第44-45页 |
3.1.2 典型相关分析原理 | 第45页 |
3.1.3 最优尺度变换 | 第45页 |
3.1.4 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适用条件 | 第45页 |
3.2 因子分析方法原理 | 第45-51页 |
3.2.1 因子分析概述 | 第45-46页 |
3.2.2 因子分析模型 | 第46-51页 |
3.2.3 因子分析适用条件 | 第51页 |
3.3 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应用 | 第51-56页 |
3.3.1 分析变量分级 | 第51-52页 |
3.3.2 分组方案确定 | 第52-53页 |
3.3.3 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 第53-56页 |
3.4 因子分析应用 | 第56-66页 |
3.4.1 裂缝组因子分析 | 第56-60页 |
3.4.2 缺陷病害组因子分析 | 第60-63页 |
3.4.3 施工环境组因子分析 | 第63-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裂缝得分多重回归分析 | 第68-92页 |
4.1 多重回归分析基本原理 | 第68-73页 |
4.1.1 多重回归分析概述 | 第68-69页 |
4.1.2 多重回归分析模型 | 第69-70页 |
4.1.3 多重回归分析参数检验 | 第70-73页 |
4.1.4 多重回归分析适用条件 | 第73页 |
4.2 缺失值分析 | 第73-74页 |
4.2.1 缺失值分析概述 | 第73-74页 |
4.2.2 缺失值分析类型 | 第74页 |
4.2.3 缺失值填充方法 | 第74页 |
4.3 多重回归分析应用 | 第74-91页 |
4.3.1 缺失值分析 | 第75-76页 |
4.3.2 回归预分析 | 第76-84页 |
4.3.3 回归分析结果 | 第84-88页 |
4.3.4 回归方程适用性检验 | 第88-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隧道衬砌裂损安全性评价 | 第92-116页 |
5.1 既有隧道裂缝评定方法 | 第92-96页 |
5.1.1 裂缝自身分级标准 | 第92-95页 |
5.1.2 裂缝综合分级标准 | 第95-96页 |
5.2 衬砌裂损等级划分 | 第96-104页 |
5.2.1 K-聚类分级 | 第96-97页 |
5.2.2 衬砌裂损分级特征 | 第97-104页 |
5.3 隧道衬砌裂损整治措施 | 第104-112页 |
5.4 衬砌裂损安全性评价 | 第112-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