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运用所能力利用优化与仿真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2 动车运用所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 | 第23-31页 |
2.1 动车运用所概况 | 第23-24页 |
2.1.1 动车运用所概念 | 第23页 |
2.1.2 动车运用所场库设施分析 | 第23页 |
2.1.3 动车运用所作业流程及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2.2 动车运用所能力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2.2.1 动车运用所能力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2 动车运用所检修能力 | 第25页 |
2.2.3 动车运用所清洗能力 | 第25-26页 |
2.2.4 动车运用所存车能力 | 第26页 |
2.3 影响动车运用所能力的因素 | 第26-27页 |
2.4 动车运用所能力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2.4.1 作业量指标 | 第27页 |
2.4.2 设备利用率指标 | 第27-28页 |
2.4.3 作业组织水平指标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动车运用所能力利用优化模型 | 第31-39页 |
3.1 动车运用所能力利用分析 | 第31-32页 |
3.1.1 问题描述 | 第31页 |
3.1.2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3.2 动车运用所能力利用优化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模型描述 | 第32页 |
3.2.2 模型假设 | 第32-33页 |
3.2.3 符号定义 | 第33-34页 |
3.2.4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2.5 模型求解方法 | 第35-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动车运用所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9-55页 |
4.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原理 | 第39-41页 |
4.1.1 离散事件系统 | 第39-40页 |
4.1.2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方法及分类 | 第40页 |
4.1.3 Anylogic仿真平台的选取 | 第40-41页 |
4.2 仿真系统的目标与假设 | 第41-42页 |
4.2.1 仿真系统的目标 | 第41-42页 |
4.2.2 仿真系统的假设 | 第42页 |
4.3 仿真系统关键算法与机制 | 第42-45页 |
4.3.1 股道选择算法 | 第42-43页 |
4.3.2 进路选择机制 | 第43-44页 |
4.3.3 冲突进路避免机制 | 第44-45页 |
4.4 仿真系统结构设计 | 第45-48页 |
4.4.1 基础数据维护子系统 | 第46-47页 |
4.4.2 列车运行仿真控制子系统 | 第47页 |
4.4.3 仿真结果输出子系统 | 第47-48页 |
4.5 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48-53页 |
4.5.1 动车运用所仿真流程 | 第48-49页 |
4.5.2 仿真元素对象 | 第49-51页 |
4.5.3 动车运用所的图形化描述 | 第51-52页 |
4.5.4 动车组的活动实现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动车运用所能力仿真评测实例分析 | 第55-67页 |
5.1 郑州东动车运用所概况 | 第55-56页 |
5.2 仿真系统数据输入及结果输出 | 第56-59页 |
5.2.1 数据输入 | 第56-57页 |
5.2.2 仿真结果输出 | 第57-59页 |
5.3 统计指标对比分析 | 第59-64页 |
5.3.1 CPLEX优化结果 | 第59-62页 |
5.3.2 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5.4 优化建议及验证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A | 第73-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