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四、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2页 |
五、 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 第12-14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步骤 | 第12-14页 |
六、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一、 未来取向 | 第15-23页 |
(一) 未来取向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 未来取向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三) 未来取向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四) 未来取向的作用 | 第22-23页 |
二、 自我概念 | 第23-2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方式 | 第24-25页 |
(三) 自我概念与未来取向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三、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的工具、方法与程序 | 第27-29页 |
一、 问卷设计的思路与过程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8-29页 |
(一) 资料收集方法与程序 | 第28页 |
(二) 统计分析方法与程序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29-50页 |
一、 劳教人员未来取向开放式问卷 | 第29页 |
二、 劳教人员一般情况及教育方式偏好的描述统计 | 第29-36页 |
(一) 劳教人员的一般情况 | 第29-32页 |
(二) 教育方式偏好的描述统计 | 第32-36页 |
三、 对劳教人员未来取向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6-42页 |
四、 对劳教人员未来取向和自我概念进行的相关分析 | 第42-48页 |
五、 对劳教人员违法犯罪次数与其他因素进行的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矫治措施及启示 | 第50-58页 |
一、 矫治措施 | 第50-53页 |
(一) 根据未来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结果提出的矫治措施 | 第50-51页 |
(二) 根据对违法犯罪次数与其他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提出的矫治措施 | 第51-53页 |
二、 本次研究的启示 | 第53-56页 |
三、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6-58页 |
(一)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6-57页 |
(二)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