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纳西分词方法 | 第21-2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条件随机场模型的理论 | 第21-23页 |
2.2.1 条件随机场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训练条件随机场 | 第22-23页 |
2.2.3 条件随机场的推导 | 第23页 |
2.3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纳西分词方法的思想 | 第23页 |
2.4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纳西字标注分词模型 | 第23-27页 |
2.4.1 纳西字的标注方法 | 第23-24页 |
2.4.2 特征模版定义 | 第24页 |
2.4.3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纳西分词模型 | 第24-25页 |
2.4.4 纳西分词系统的设计流程 | 第25-26页 |
2.4.5 纳西分词结果 | 第26-27页 |
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27页 |
2.5.1 实验数据集准备 | 第27页 |
2.5.2 分词结果对比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实体约束的纳西-汉语双语词语对齐方法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基于实体约束的纳西-汉语词语对齐方法思想 | 第29-30页 |
3.3 基于实体约束的纳西-汉语双语词语对齐方法 | 第30-35页 |
3.3.1 基于IBM模型的纳西-汉语词语对齐方法 | 第30-33页 |
3.3.2 基于实体约束的纳西-汉语词语对齐方法 | 第33-35页 |
3.3.2.1 实体识别与标记替换 | 第34页 |
3.3.2.2 GIZA++重新对齐与标记还原 | 第34-35页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融合句法和谓词关联的汉语-纳西机器翻译方法 | 第37-59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融合句法和谓词关联的汉语-纳西翻译模型 | 第38-44页 |
4.2.1 上下文无关文法 | 第38-39页 |
4.2.2 汉语-纳西翻译模型相关特征 | 第39-43页 |
4.2.2.1 层次短语翻译模型常用特征 | 第39页 |
4.2.2.2 融合谓词关联的层次短语翻译模型特征 | 第39-43页 |
4.2.3 融合句法和谓词关联的汉语-纳西机器翻译模型 | 第43-44页 |
4.3 训练 | 第44-50页 |
4.3.1 初始短语抽取 | 第44-46页 |
4.3.2 层次短语规则抽取 | 第46-48页 |
4.3.3 层次短语规则打分 | 第48-50页 |
4.4 解码算法 | 第50-51页 |
4.4.1 解码算法 | 第50-51页 |
4.4.2 搜索和剪枝策略 | 第51页 |
4.5 机器翻译评测方法 | 第51-55页 |
4.5.1 人工的评测 | 第51-52页 |
4.5.2 自动评测 | 第52-55页 |
4.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6.1 实验工具选取 | 第55页 |
4.6.2 BLEU值 | 第55-56页 |
4.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4.6.3.1 实验数据集准备 | 第56页 |
4.6.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融合句法和谓词关联的汉语-纳西机器翻译系统的实现 | 第59-63页 |
5.1 系统的开发背景 | 第59页 |
5.2 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及资源 | 第59-60页 |
5.2.1 基础开源工具 | 第59-60页 |
5.2.2 语料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模型训练工具 | 第60页 |
5.3 系统实现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软件著作权 | 第75-77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项目基金及参与项目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