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论文--凝聚态物理学论文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铁硒薄膜和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9页
    1.1 超导的发展历程第17-20页
    1.2 铁基高温超导体第20-27页
        1.2.1 晶体结构第21-22页
        1.2.2 相图第22-23页
        1.2.3 基本电子结构第23-25页
        1.2.4 超导能隙对称性第25-27页
    1.3 小结与展望第27-29页
第二章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原理及技术第29-61页
    2.1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原理第29-41页
        2.1.1 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第29-31页
        2.1.2 光电子能谱的动力学过程第31-34页
        2.1.3 三步模型第34-36页
        2.1.4 突发近似和绝热极限第36-38页
        2.1.5 单粒子谱函数第38-39页
        2.1.6 矩阵元效应和有限分辨率效应第39-41页
    2.2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系统第41-52页
        2.2.1 光源系统第42-47页
        2.2.2 超高真空系统第47-48页
        2.2.3 低温样品台第48-49页
        2.2.4 电子能量分析器第49-50页
        2.2.5 其它辅助部分第50-52页
    2.3 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第52-58页
        2.3.1 莫特散射第52-55页
        2.3.2 莫特探测器第55-56页
        2.3.3 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第56-58页
    2.4 ARPES-MBE-STM系统第58-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FeSe/SrTiO_3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第61-71页
    3.1 分子束外延技术简介第61-63页
    3.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第63-65页
        3.2.1 隧穿电流第63-64页
        3.2.2 恒流模式第64-65页
        3.2.3 恒高模式第65页
    3.3 FeSe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第65-70页
        3.3.1 SrTiO_3衬底处理第66-67页
        3.3.2 FeSe薄膜生长第67-68页
        3.3.3 FeSe薄膜后退火处理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单层FeSe/SrTiO_3薄膜中大量额外的Fe的发现第71-87页
    4.1 背景介绍第71-73页
    4.2 单层FeSe/STO薄膜中额外的Fe第73-79页
        4.2.1 单层FeSe/STO薄膜的制备第73-74页
        4.2.2 单层FeSe/STO薄膜上的小岛第74-77页
        4.2.3 确定小岛的成分第77-79页
    4.3 FeSe/STO薄膜中额外的Fe的来源第79-82页
        4.3.1 亚单层和1.5 ML FeSe/STO薄膜的制备第80-81页
        4.3.2 不同层数FeSe/STO薄膜中额外的Fe第81-82页
    4.4 单层FeSe/STO薄膜中额外的Fe的可能存在的位置第82-83页
    4.5 其它实验第83-85页
        4.5.1 单层FeSe/STO薄膜上沉积Fe第83-84页
        4.5.2 2 ML FeSe/STO薄膜上沉积Se第84-85页
    4.6 讨论和展望第85-86页
    4.7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单层FeSe/SrTiO_3薄膜的母体及其随掺杂的演化第87-123页
    5.1 研究背景第87-101页
        5.1.1 单层FeSe/STO薄膜的电子结构第88-89页
        5.1.2 单层FeSe/STO薄膜的超导能隙第89-92页
        5.1.3 单层FeSe/STO的相图第92-96页
        5.1.4 多层FeSe/STO薄膜第96-99页
        5.1.5 单层FeSe/STO薄膜中高T_C的起源第99-101页
        5.1.6 小结第101页
    5.2 实验方法第101页
    5.3 真空退火对FeSe/STO薄膜电子结构的调控第101-107页
        5.3.1 真空退火的条件第101-102页
        5.3.2 电子结构的演化第102-104页
        5.3.3 单层和双层FeSe载流子浓度的变化第104-105页
        5.3.4 Replica bands第105-107页
    5.4 K-doping对FeSe/STO薄膜电子结构的调控第107-111页
        5.4.1 单层和二层FeSe区域电子结构的演化第107-109页
        5.4.2 2 ML和20 ML FeSe/STO薄膜的K掺杂实验第109-111页
    5.5 Se-doping对单层FeSe/STO电子结构的调控第111-115页
        5.5.1 低温下原位蒸Se第111-113页
        5.5.2 室温下原位蒸Se并退火第113-115页
    5.6 讨论和总结第115-123页
        5.6.1 单层FeSe/STO薄膜的奇异相图第115-117页
        5.6.2 单层FeSe/STO薄膜的掺杂机制第117-123页
第六章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稀磁半导体(Ba_(1-x),K_x)(Zn_(1-y),Mn_y)_2As_2的研究第123-141页
    6.1 背景介绍第123-128页
        6.1.1 DMSs材料的发展历程第123-124页
        6.1.2 铁磁性起源的理论模型第124-126页
        6.1.3 (Ba_(1-x),K_x)(Zn_(1-y),Mn_y)_2As_2的研究现状第126-128页
    6.2 实验方法第128-129页
    6.3 (Ba_(1-x),K_x)(Zn_(1-y),Mn_y)_2As_2的电子结构第129-134页
        6.3.1 (Ba_(1-x),K_x)(Zn_(1-y),Mn_y)_2As_2的费米面第129-130页
        6.3.2 (Ba_(1-x),K_x)(Zn_(1-y),Mn_y)_2As_2的能带结构第130-132页
        6.3.3 (Ba_(1-x),K_x)(Zn_(1-y),Mn_y)_2As_2中的p-d相互作用第132-133页
        6.3.4 (Ba_(1-x),K_x)(Zn_(1-y),Mn_y)_2As_2中掺入Mn和K的作用第133-134页
    6.4 讨论和总结第134-141页
第七章 总结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57-161页
个人简历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铁氢氧铁硒超导薄膜和单晶制备及相关物理性质
下一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单层CCOC和Bi2212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