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 | 第10页 |
·农民工职业流动 | 第10-11页 |
·农民工就业歧视 | 第11-13页 |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 | 第13-14页 |
·最低工资与农民工就业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16页 |
·研究内容规范和实证相结合 | 第16-17页 |
2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农民工 | 第17页 |
·农民工就业 | 第17-18页 |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 | 第18-19页 |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 第19-20页 |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页 |
·平等理论 | 第20页 |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 第20-23页 |
3 宁夏农民工就业现状及问题 | 第23-33页 |
·宁夏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23-27页 |
·年龄和性别构成 | 第23-24页 |
·受教育程度 | 第24页 |
·地区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就业途径 | 第25-26页 |
·就业去向构成 | 第26页 |
·就业和收入情况 | 第26-27页 |
·宁夏农民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 第27-30页 |
·农民工就业中存在大量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 第30-31页 |
·公共服务体系缺失 | 第31-32页 |
·农民工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 第32-33页 |
4 影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城乡二元结构是主要的制度障碍 | 第33-34页 |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 | 第33页 |
·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3-34页 |
·城乡二元的就业体制与二元的劳动力市场 | 第34页 |
·政府职能不到位 | 第34-35页 |
·就业服务职能不完善 | 第34-35页 |
·监督管理职能不足 | 第35页 |
·相关法律保障缺失 | 第35-36页 |
·农民工平等就业相关权利规定不明确 | 第35-36页 |
·农民工就业权利救济操作性不强 | 第36页 |
·企业用工机制不规范 | 第36-37页 |
·农民工缺乏就业竞争力 | 第37-39页 |
·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不高 | 第37页 |
·农民工自身缺乏维权意识 | 第37页 |
·农民工群体心态发生变化 | 第37-39页 |
5 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及其教训 | 第39-44页 |
·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 | 第39-40页 |
·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39-40页 |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 第40页 |
·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益借鉴 | 第40-42页 |
·消除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 第40-41页 |
·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1页 |
·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培训政策 | 第41-42页 |
·注重借助各方面的资金支持 | 第42页 |
·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训 | 第42-44页 |
·非同步转移和兼业性 | 第42页 |
·集中型转移 | 第42-44页 |
6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 | 第44-51页 |
·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体系 | 第44-46页 |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优越的就业、创业环境 | 第44-45页 |
·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第45-46页 |
·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重视农民工利益的保护 | 第46页 |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8页 |
·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统筹城乡就业,积极变革传统的二元就业制度 | 第47页 |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7-48页 |
·改善企业用工机制 | 第48-49页 |
·杜绝非法行为 | 第48页 |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 第48-49页 |
·加强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 | 第49-50页 |
·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舆论监督 | 第49页 |
·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机构 | 第49-50页 |
·务工农民的自我提升 | 第50-51页 |
·积极搜寻就业信息 | 第50页 |
·树立学习意识 | 第50页 |
·树立维权意识 | 第50-51页 |
7 结束语 | 第51-52页 |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51页 |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