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页 |
(四) 内容结构 | 第10-11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2. 理论分析法 | 第11-12页 |
3.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4. 定量和实证相结合研究法 | 第12页 |
(六) 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产业互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13页 |
(二) 产业互动理论 | 第13-17页 |
1. 理论来源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3. 产业互动实现方式 | 第15-17页 |
二、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17-26页 |
(一) 成渝经济区概况 | 第17页 |
(二) 战略定位 | 第17页 |
1.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地带 | 第17页 |
2. 生态环境安全重点区域 | 第17页 |
(三)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概述 | 第17-18页 |
(四)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1. 经济基本面 | 第18-21页 |
2.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三、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一)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1. 产业结构趋同且不合理 | 第26页 |
2. 市场分割 | 第26页 |
3. 城乡差距大 | 第26-27页 |
(二)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 第27-29页 |
1. 合作意识不强 | 第27页 |
2. 地方保护主义 | 第27页 |
3.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第27页 |
4. 制度保障不完善 | 第27-29页 |
四、产业互动视角下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推进机制 | 第29-35页 |
(一) 政府层面 | 第31页 |
1. 确定明确的、清晰的目标机制 | 第31页 |
2. 构建区域合作的高效、合理的市场机制 | 第31页 |
3. 制定区域 合作的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 第31页 |
(二) 市场层面 | 第31-32页 |
1. 坚持 分工合作和核心带动的宗旨 | 第31页 |
2. 培育 统一的要素市场 | 第31页 |
3. 发挥 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 | 第31-32页 |
4. 促进 文化融合和人才交流 | 第32页 |
(三) 产业互动层面 | 第32-35页 |
1. 产业支撑 互动模式 | 第32-34页 |
2. 产业耦合 互动模式 | 第34-35页 |
五、加强产业互动,提升成渝经济区一体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35-38页 |
(一) 坚持市场基础作用 | 第35页 |
(二) 积极推进产业转移 | 第35页 |
(三)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产业有机互动 | 第35-36页 |
(四) 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完善城市功能 | 第36页 |
(五) 合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36页 |
(六)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制环境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