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1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2 红色雕塑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 第14-26页 |
2.1 中国近代雕塑发展概述 | 第14-15页 |
2.2 红色雕塑伴随近代革命的脚步而生 | 第15-17页 |
2.3 建国后红色雕塑的进一步发展 | 第17-21页 |
2.3.1 建国初期红色雕塑的再探索 | 第17-19页 |
2.3.2 红色雕塑发展的“文革模式” | 第19-21页 |
2.3.3 文革后期过渡期的红色文化雕塑发展 | 第21页 |
2.4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红色雕塑的多元化发展 | 第21-26页 |
2.4.1 改革开放后红色雕塑的创作主题的多元化 | 第21-22页 |
2.4.2 改革开放后红色雕塑创作形式与风格的多元化 | 第22-24页 |
2.4.3 改革开放后红色雕塑创作材质的多元化 | 第24-26页 |
3 红色雕塑在国外的发展及其现状 | 第26-32页 |
3.1 红色雕塑响应时代在全世界建立 | 第26-28页 |
3.2 受社会政治影响世界各地红色雕塑的多舛命运 | 第28-32页 |
4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景区雕塑调研分析 | 第32-42页 |
4.1 中国红色景区的兴起 | 第32页 |
4.2 井冈山红色景区红色雕塑 | 第32-35页 |
4.2.1 地域背景 | 第32-33页 |
4.2.2 红色历史文化背景 | 第33页 |
4.2.3 典型红色雕塑 | 第33-34页 |
4.2.4 红色雕塑创作特色分析 | 第34-35页 |
4.3 西柏坡红色景区红色雕塑 | 第35-37页 |
4.3.1 地域背景 | 第35页 |
4.3.2 红色历史文化背景 | 第35-36页 |
4.3.3 典型红色雕塑 | 第36-37页 |
4.3.4 红色雕塑创作特色分析 | 第37页 |
4.4 沂蒙山红色景区红色雕塑 | 第37-39页 |
4.4.1 地域背景 | 第37页 |
4.4.2 红色文化历史背景 | 第37-38页 |
4.4.3 典型红色雕塑 | 第38-39页 |
4.4.4 红色雕塑创作特色分析 | 第39页 |
4.5 遵义红色景区红色雕塑 | 第39-42页 |
4.5.1 地域背景 | 第39页 |
4.5.2 红色历史文化背景 | 第39-40页 |
4.5.3 典型红色雕塑 | 第40-41页 |
4.5.4 红色雕塑创作特色分析 | 第41-42页 |
5 延安圣地河谷红色摇篮文化景区雕塑创作实践研究分析 | 第42-68页 |
5.1 红色摇篮文化景区延安保育院旧址雕塑创作背景 | 第42-48页 |
5.1.1 延安地区地域背景 | 第42-43页 |
5.1.2 延安的红色文化背景 | 第43-44页 |
5.1.3 延安保育院的红色文化背景及其现状 | 第44-46页 |
5.1.4 雕塑创作项目背景 | 第46-48页 |
5.2 雕塑创作思路 | 第48-55页 |
5.2.1 延安红色雕塑现状 | 第48-49页 |
5.2.2 立足保育院红色文化背景选择红色主题 | 第49-51页 |
5.2.3 雕塑表现内容的选取 | 第51-53页 |
5.2.4 雕塑创作的形式与风格 | 第53-55页 |
5.3 雕塑的其他创作要素控制 | 第55-60页 |
5.3.1 雕塑创作的视觉需求 | 第55-56页 |
5.3.2 雕塑尺度与体量 | 第56-58页 |
5.3.3 雕塑创作的材料和色彩 | 第58-59页 |
5.3.4 雕塑创作的用地要求 | 第59-60页 |
5.4 保育院雕塑创作的实践性意义 | 第60-62页 |
5.4.1 功能性需求 | 第60页 |
5.4.2 历史文化性需求 | 第60-61页 |
5.4.3 新时代的精神需求 | 第61-62页 |
5.5 保育院红色景区创作作品展示 | 第62-64页 |
5.6 对新时期红色雕塑创作的自我探索 | 第64-68页 |
5.6.1 以人为核心,树立良好的创作心态 | 第65页 |
5.6.2 充分挖掘,创作带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雕塑 | 第65-66页 |
5.6.3 坚持宁缺毋滥,以严谨的态度创作出精品 | 第66-67页 |
5.6.4 与时俱进,创作要与建筑、园林多方面配合,多挖掘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题材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2页 |
6.1 中国红色雕塑产生存在社会性和政治性的必然 | 第68页 |
6.1.1 为响应民主革命,红色雕塑的产生以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基础 | 第68页 |
6.1.2 红色雕塑从产生伊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 第68页 |
6.2 红色雕塑不同时代展现不同气象 | 第68-69页 |
6.3 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及对新时期发展方向的展望 | 第69-72页 |
6.3.1 发展的缺点和不足 | 第69页 |
6.3.2 自我探索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一: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76页 |
附录二:图表目录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