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2.1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不同街道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关于街道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4 关于完善街道管理体制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5 关于“镇改街道”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1.3.1 “镇改街道” | 第19-20页 |
1.3.2 街道管理体制 | 第20-21页 |
1.3.3 行政生态理论 | 第21-22页 |
1.3.4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4-26页 |
2 我国街道管理体制的变迁 | 第26-37页 |
2.1 街道办事处 | 第26-28页 |
2.2 街道管理体制的历史变革 | 第28-37页 |
2.2.1 初步形成期 | 第28-29页 |
2.2.2 法制建设期 | 第29页 |
2.2.3 曲折发展期 | 第29页 |
2.2.4 稳定发展期 | 第29-30页 |
2.2.5 创新发展期 | 第30-37页 |
2.2.5.1 强街的加法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2.2.5.2 撤街的减法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2.2.5.3 互动合作的管理模式 | 第33页 |
2.2.5.4 创新发展期改革探索的经验与启示 | 第33-37页 |
3 “镇改街道”及街道管理体制分析 | 第37-54页 |
3.1 “镇改街”的原因 | 第37-39页 |
3.2 “镇改街”的条件(标准) | 第39-40页 |
3.3 “镇改街”实例分析 | 第40-44页 |
3.4 “镇改街”后的街道办事处 | 第44-49页 |
3.4.1 主要特征 | 第44-45页 |
3.4.2 机构设置 | 第45-46页 |
3.4.3 权责设置 | 第46-49页 |
3.5 “镇改街道”与乡镇和核心城区街道办事处的比较 | 第49-54页 |
3.5.1 与乡镇的比较 | 第49-53页 |
3.5.2 与核心城区街道办事处的比较 | 第53-54页 |
4 “镇改街”后街道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54-59页 |
4.1 “镇改街道”的职能法律定位不明确 | 第54页 |
4.2 “镇改街道”的职权与责任不对称 | 第54-56页 |
4.3 “镇改街道”条块管理矛盾突出 | 第56页 |
4.4 “镇改街道”辖区基层治理困难 | 第56-59页 |
4.4.1 辖区面积过大 | 第56页 |
4.4.2 辖区治理对象组成复杂 | 第56-57页 |
4.4.3 辖区居民参与自治程度低 | 第57-58页 |
4.4.4 辖区基层治理方式内容单一 | 第58-59页 |
5 完善“镇改街”后街道管理体制的探究 | 第59-68页 |
5.1 明确街道办事处职能的法律定位 | 第59-60页 |
5.2 理顺“镇改街道”的“上下”关系 | 第60-62页 |
5.3 科学界定“镇改街道”的职能 | 第62-63页 |
5.4 赋予过渡期“镇改街道”相应的权力 | 第63-64页 |
5.5 合理设置“镇改街道”的机构 | 第64-65页 |
5.6 完善“镇改街道”辖区基层治理 | 第65-68页 |
5.6.1 强化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意识 | 第65-66页 |
5.6.2 拓宽参与基层治理渠道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