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世界的历史书写--论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第一节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概说 | 第9-15页 |
第二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向度 | 第15-21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第二章 “大河三部曲”思想来源探究 | 第30-68页 |
第一节 夔门之外:法国文学的滋养 | 第30-41页 |
一、翻译的影响:从《包法利夫人》到《萨朗波》 | 第30-37页 |
二、自然主义的余波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冲出夔门:五四新文学的刺激 | 第41-54页 |
一、出版的影响:以《新文学大系》为参照 | 第41-45页 |
二、社团的影响: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中心 | 第45-49页 |
三、鲁迅的影响:以文言小说《怀旧》为例 | 第49-54页 |
第三节 重返夔门:巴蜀文化的调和 | 第54-68页 |
一、文学地理与“风景”呈现 | 第54-60页 |
二、民间立场与“声音”表达 | 第60-64页 |
三、饮食书写与“川味”叙事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大河三部曲”历史书写 | 第68-95页 |
第一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场景 | 第68-83页 |
一、洋教想象下的教民冲突 | 第68-74页 |
二、大众的狂欢:看杀廖观音 | 第74-79页 |
三、迫近的历史现场:保路风潮 | 第79-83页 |
第二节 “大河三部曲”中的历史群像 | 第83-95页 |
一、“非道德”:以“蔡大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 | 第83-88页 |
二、“非英雄”:“郝氏父子”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形象 | 第88-92页 |
三、“非极恶”:“赵尔丰”为代表的官僚形象 | 第92-95页 |
第四章 再论“大河三部曲”的“改写”与“重写” | 第95-106页 |
第一节 “改写”与“重写”动因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前后文本差异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多元文化形态 | 第102-106页 |
结语 | 第106-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李劼人研究论文索引 | 第119-139页 |
后记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