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缺氧区耗氧有机物的来源
目录 | 第4-7页 |
Contents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縮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5-16页 |
图表目录 | 第16-18页 |
Figures and Tables | 第18-2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0页 |
提要 | 第21页 |
1.1 缺氧的定义及环境效应 | 第21-22页 |
1.1.1 缺氧 | 第21页 |
1.1.2 缺氧的环境效应 | 第21-22页 |
1.2 河口缺氧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 缺氧的形成机制 | 第26-29页 |
1.3.1 物理过程 | 第26页 |
1.3.2 有机物再矿化 | 第26-28页 |
1.3.3 未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 | 第29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9-3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30-39页 |
提要 | 第30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30-34页 |
2.1.1 厦门大学情人湖缺氧区 | 第30-32页 |
2.1.2 长江口缺氧区 | 第32-3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2.2.1 采样方法 | 第34-35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35-39页 |
第3章 情人湖缺氧区 | 第39-50页 |
提要 | 第39页 |
3.1 情人湖缺氧现状 | 第39-45页 |
3.1.1 情人湖的温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的季节变化 | 第39-40页 |
3.1.2 情人湖缺氧状况的季节变化 | 第40-42页 |
3.1.3 强降水后情人湖中层缺氧恢复过程 | 第42-45页 |
3.2 情人湖耗氧有机物来源的定量评估 | 第45-47页 |
3.2.1 季节性缺氧机制 | 第45页 |
3.2.2 强降水后中层缺氧恢复机制 | 第45-47页 |
附表 | 第47-50页 |
第4章 长江口缺氧区 | 第50-78页 |
提要 | 第50页 |
4.1 长江口缺氧状况 | 第50-62页 |
4.1.1 各参数的水平分布 | 第50-52页 |
4.1.2 各参数的垂直分布 | 第52-58页 |
4.1.3 缺氧恢复过程 | 第58-60页 |
4.1.4 典型缺氧站位各参数的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4.2 长江口耗氧有机物来源的定量评估 | 第62-78页 |
4.2.1 三端元选择 | 第62-67页 |
4.2.2 三端元模型 | 第67-68页 |
4.2.3 三端元混合模型的校验 | 第68-75页 |
4.2.4 耗氧有机物的稳定同位素组成 | 第75-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5.1 本论文总结 | 第78-79页 |
5.2 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