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7页 |
图目录 | 第17-19页 |
LIST of FIGURES | 第19-21页 |
表目录 | 第21-22页 |
LIST of TABLES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4-42页 |
1.1 多环芳烃概述 | 第24-29页 |
1.1.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1.1.2 多环芳烃的危害 | 第26-27页 |
1.1.3 多环芳烃的海洋地球化学行为 | 第27-2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29-40页 |
1.2.1 海水中PAHs的富集方法 | 第29-31页 |
1.2.2 海水中PAHs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1.2.3 PAHs的源解析研究概述 | 第34-38页 |
1.2.4 水体PAHs输出通量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2-5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2-45页 |
2.1.1 气候状况 | 第42-43页 |
2.1.2 水文学基本过程 | 第43-45页 |
2.2 采样站位与采样方法 | 第45-50页 |
2.3 样品分析 | 第50-55页 |
2.3.1 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2.3.2 仪器及器皿 | 第50-51页 |
2.3.3 样品前处理 | 第51-53页 |
2.3.4 仪器分析 | 第53-54页 |
2.3.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南海表层海水中PAHs的含量及其时间变化 | 第55-79页 |
3.1 PAHs的含量 | 第55-72页 |
3.1.1 南海北部海域 | 第55页 |
3.1.2 南海其他海域 | 第55-72页 |
3.2 与世界其它海域的比较 | 第72-75页 |
3.2.1 溶解态PAHs | 第72-74页 |
3.2.2 颗粒态PAHs | 第74-75页 |
3.3 PAHs的时间序列变化 | 第75-79页 |
3.3.1 年际变化 | 第75-77页 |
3.3.2 季节变化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南海表层海水中PAHs的水平分布与季节差异 | 第79-90页 |
4.1 PAHs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79-84页 |
4.1.1 南海北部航次 | 第79-82页 |
4.1.2 其它航次 | 第82-84页 |
4.2 南海PAHs水平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84-88页 |
4.2.1 南海北部海域 | 第84-87页 |
4.2.2 南海南部海域 | 第87-88页 |
4.3 南海北部溶解态PAHs水平分布的季节差异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南海海水中PAHs垂直分布特征 | 第90-97页 |
5.1 溶解态PAHs的垂直分布 | 第90-95页 |
5.1.1 海南岛东部海域 | 第90-92页 |
5.1.2 越南以东海域 | 第92-95页 |
5.2 颗粒态PAHs的垂直分布 | 第95-96页 |
5.3 南海PAHs储量的估算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南海PAHs颗粒输出通量 | 第97-102页 |
6.1 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6.1.1 ~(234)Th/~(238)U不平衡示踪法 | 第98页 |
6.1.2 叶绿素(Chl-α)法 | 第98-99页 |
6.2 南海PAHs的输出通量 | 第99-102页 |
第七章 南海PAHs的来源分析 | 第102-107页 |
7.1 南海北部海域 | 第102-105页 |
7.2 南海南部海域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07-110页 |
8.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07-108页 |
8.2 研究的不足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8-129页 |
会议摘要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