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再生技术在浙江沪杭甬高速上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路面再生技术的定义 | 第11-12页 |
1.3 沥青路面热再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热再生技术应用现状 | 第16-26页 |
2.1 现场就地热再生技术 | 第16-24页 |
2.1.1 现场就地热再生的应用领域 | 第18-19页 |
2.1.2 现场热再生机组介绍 | 第19-22页 |
2.1.3 现场热再生的技术要点及意义 | 第22-24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老化沥青再生机理的研究 | 第26-32页 |
3.1 沥青的老化与再生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3.1.1 概述 | 第26页 |
3.1.2 沥青的胶体结构理论 | 第26-28页 |
3.1.3 老化沥青的再生机理 | 第28页 |
3.2 再生剂的技术质量标准 | 第28-30页 |
3.2.1 对沥青质的溶解和分散能力 | 第28-29页 |
3.2.2 再生剂的粘度 | 第29页 |
3.2.3 再生剂的耐老化性 | 第29页 |
3.2.4 再生剂技术质量标准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性能验证 | 第32-46页 |
4.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 | 第32-38页 |
4.1.1 原路面材料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再生混合料设计 | 第33-35页 |
4.1.3 再生剂的确定 | 第35-36页 |
4.1.4 最佳沥青含量的确定 | 第36-38页 |
4.2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验证 | 第38-42页 |
4.2.1 高温稳定性试验 | 第38-40页 |
4.2.2 抗水损害能力 | 第40-41页 |
4.2.3 低温弯拉性能 | 第41-42页 |
4.3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 第42-45页 |
4.3.1 动态模量试验 | 第42页 |
4.3.2 再生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4.3.3 再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热再生施工控制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64页 |
5.1 施工前的准备 | 第46-47页 |
5.1.1 封闭交通 | 第46-47页 |
5.1.2 清扫路面、划导向线 | 第47页 |
5.1.3 机组就位 | 第47页 |
5.2 热再生施工工艺 | 第47-51页 |
5.2.1 再生机组组合施工工艺 | 第47-49页 |
5.2.2 新添加沥青混合料拌合及运输 | 第49页 |
5.2.3 摊铺 | 第49-50页 |
5.2.4 碾压 | 第50页 |
5.2.5 碾压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5.2.6 验收 | 第51页 |
5.3 再生过程质量控制 | 第51-52页 |
5.4 热再生前后路面的性能检测及其对比 | 第52-59页 |
5.4.1 平整度 | 第53-54页 |
5.4.2 抗滑性能 | 第54-58页 |
5.4.3 渗水系数测试 | 第58-59页 |
5.5 热再生沥青路面技术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5.5.1 再生材料的技术性能 | 第59-60页 |
5.5.2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 | 第60页 |
5.6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0-61页 |
5.6.1 现场就地热再生经济效益分析 | 第60-61页 |
5.6.2 热再生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 第6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对路面热再生技术的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