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拟静力试验 | 第18-50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试件制作 | 第18-22页 |
2.3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第22-23页 |
2.4 测量仪器布置 | 第23-26页 |
2.5 试验过程 | 第26-32页 |
2.5.1 WB-XJ-1试件 | 第26-27页 |
2.5.2 WB-DH-1试件 | 第27-29页 |
2.5.3 XJ-1试件 | 第29-30页 |
2.5.4 DH-BZ-2试件 | 第30-31页 |
2.5.5 DH-FL试件 | 第31-32页 |
2.6 破坏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2.6.1 现浇板和叠合板对比 | 第32-34页 |
2.6.2 试件有无边梁的对比 | 第34页 |
2.6.3 板缝加强钢筋影响 | 第34-35页 |
2.7 材料应变分析 | 第35-39页 |
2.8 滞回曲线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2.8.1 WB-XJ-1试件 | 第39页 |
2.8.2 WB-DH-1试件 | 第39-40页 |
2.8.3 XJ-1试件 | 第40-41页 |
2.8.4 DH-BZ-2试件 | 第41页 |
2.8.5 DH-FL试件 | 第41-42页 |
2.9 骨架曲线分析 | 第42-45页 |
2.9.1 骨架曲线对比 | 第42-43页 |
2.9.2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 第43-45页 |
2.10 刚度分析 | 第45-48页 |
2.10.1 叠合板面内刚度退化特征 | 第45-47页 |
2.10.2 叠合板面内刚度评价 | 第47-48页 |
2.11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承载力计算方法和破坏模式 | 第50-69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 第50-56页 |
3.2.1 计算模型及假定 | 第50-52页 |
3.2.2 斜压杆节点应力和钢筋应力 | 第52页 |
3.2.3 斜压杆水平节点有效长度系数 | 第52-54页 |
3.2.4 修正后的边梁底部剪力 | 第54-55页 |
3.2.5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步骤 | 第55页 |
3.2.6 试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55-56页 |
3.3 剪切滑移承载力 | 第56-61页 |
3.3.1 截面滑移剪切受力分析 | 第56-58页 |
3.3.2 试件剪切滑移承载力计算 | 第58-59页 |
3.3.3 试件剪切滑移截面配筋率要求 | 第59-61页 |
3.4 抗弯承载力计算 | 第61-62页 |
3.5 预测破坏模式 | 第62页 |
3.6 破坏模式验证 | 第62-67页 |
3.6.1 WB-XJ-1试件 | 第62-63页 |
3.6.2 WB-DH-1试件 | 第63-65页 |
3.6.3 XJ-1试件 | 第65-66页 |
3.6.4 DH-BZ-2试件 | 第66页 |
3.6.5 DH-FL试件 | 第66-67页 |
3.7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面内变形计算方法 | 第69-80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弹性变形计算方法 | 第69-72页 |
4.2.1 基于截面转角的弹性变形计算方法 | 第69-71页 |
4.2.2 基于截面刚度的弹性变形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4.3 弹塑性变形计算方法 | 第72-78页 |
4.3.1 弯曲变形计算方法 | 第72-75页 |
4.3.2 剪切滑移变形计算方法 | 第75-78页 |
4.4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预制带肋底板叠合板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 | 第80-93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单元类型选择 | 第80-81页 |
5.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81-83页 |
5.3.1 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81-82页 |
5.3.2 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本构关系 | 第82-83页 |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3-85页 |
5.4.1 梁单元建模 | 第83-84页 |
5.4.2 壳单元建模 | 第84-85页 |
5.5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5-92页 |
5.5.1 WB-XJ-1试件 | 第85-87页 |
5.5.2 WB-DH-1试件 | 第87-89页 |
5.5.3 XJ-1试件 | 第89-91页 |
5.5.4 DH-BZ-2试件 | 第91-92页 |
5.6 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在学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