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中国古牌坊的批判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页 |
研究范畴限定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牌坊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牌坊简述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种类繁衍 | 第13-15页 |
第三节 历史演进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历史文化价值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牌坊产生的相关背景 | 第18-31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环境 | 第18-27页 |
一、教化的形式 | 第18-19页 |
二、儒教的内容 | 第19-22页 |
三、宗法伦理的需要 | 第22-25页 |
四、科举制的召唤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社会心理背景 | 第27-31页 |
一、人们对牌坊的需求 | 第28-29页 |
二、牌坊对人们的回应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牌坊的媒介属性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作为传播符号的牌坊 | 第31-35页 |
一、牌坊独特的视觉符号解释 | 第33-34页 |
二、牌坊的指示符号解释 | 第34页 |
三、牌坊整体的抽象符号解释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作为传播媒介的牌坊 | 第35-38页 |
一、时间的偏向 | 第36页 |
二、类大众传播媒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牌坊的媒介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 第38-51页 |
第一节 造神与拜神的工具 | 第38-42页 |
一、孔子与孔庙牌坊 | 第39-41页 |
二、关羽与关帝庙牌坊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大众传媒式的社会控制 | 第42-51页 |
一、贞节牌坊与控制社会舆论 | 第42-45页 |
二、功德牌坊与树立典型 | 第45-47页 |
三、科甲功名牌坊与社会教育 | 第47-51页 |
第五章 中国古牌坊传播效果评述 | 第51-54页 |
第一节 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 第51-52页 |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局限性 | 第52页 |
第三节 牌坊述评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