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前言 | 第12-24页 |
1.1 钾素营养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控机理 | 第12-21页 |
1.1.1 钾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意义 | 第12-13页 |
1.1.2 钾素吸收转运的分子机理 | 第13-19页 |
1.1.3 植物钾营养性状遗传改良的途径 | 第19-21页 |
1.2 钾素资源状况 | 第21-23页 |
1.2.1 土壤供钾状况 | 第21-22页 |
1.2.2 我国钾肥资源状况 | 第22页 |
1.2.3 缓解钾资源短缺的途径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转基因水稻的创制试验 | 第24-2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 转基因水稻的筛选试验 | 第28-3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 转基因水稻的效果验证试验 | 第31-35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3.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3.3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2.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2-35页 |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页 |
2.4 新疆棉花品种新陆中 51 号的钾肥肥效试验 | 第35-36页 |
2.4.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 第35页 |
2.4.2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2.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6页 |
2.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3.1 转基因水稻的创制试验 | 第36-38页 |
3.1.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36-37页 |
3.1.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37页 |
3.1.3 三种基因型转基因水稻的转化结果 | 第37-38页 |
3.2 转基因水稻的筛选试验 | 第38-43页 |
3.2.1 共培养后愈伤组织 GUS 基因瞬时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 | 第38页 |
3.2.2 转基因水稻的潮霉素筛选 | 第38-41页 |
3.2.3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 | 第41-43页 |
3.3 施钾水平对转基因株系性状的影响 | 第43-55页 |
3.3.1 施钾水平对水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2 施钾水平对水稻光合色素含量与组成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3 施钾水平对水稻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3.3.4 施钾水平对水稻叶片各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3.4 不同施钾量对新陆51号性状的影响 | 第55-58页 |
3.4.1 不同施钾量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不同施钾量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56页 |
3.4.3 不同施钾量对部分抗逆指标的影响 | 第56-58页 |
4.讨论 | 第58-60页 |
4.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对水稻转基因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 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钾素性状的影响 | 第59页 |
4.3 增施钾肥对引种后新陆 51 号性状的影响 | 第59-60页 |
5.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