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以法社会学为主要视角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页
        1.3.2 现实意义第13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第14-16页
        1.5.1 创新点第14-15页
        1.5.2 不足第15-16页
第2章 大学生就业及其相关内容概述第16-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就业第16-17页
        2.1.2 就业服务第17页
        2.1.3 就业服务体系第17页
        2.1.4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17-18页
    2.2 法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18-20页
        2.2.1 社会问题第19页
        2.2.2 经济问题第19-20页
        2.2.3 法律问题第20页
    2.3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第20-25页
        2.3.1 权利保障理论第20-21页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1-22页
        2.3.3 社会分层理论第22-25页
第3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梳理及其影响因素第25-33页
    3.1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梳理第25-29页
        3.1.1 劳动力需求下降与毕业生人数增加的矛盾第25-26页
        3.1.2 毕业生就业分布与个人就业意向的矛盾第26-28页
        3.1.3 就业歧视和就业公平的矛盾第28-29页
    3.2 我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第29-33页
        3.2.1 政府宏观调控因素第29页
        3.2.2 高校因素第29-30页
        3.2.3 劳动力市场因素第30-31页
        3.2.4 大学生自身因素第31-33页
第4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及现状第33-41页
    4.1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第33-36页
        4.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第33-34页
        4.1.2 过渡时期阶段第34-35页
        4.1.3 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35-36页
    4.2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第36-39页
        4.2.1 政府就业服务的特点第37页
        4.2.2 高校就业服务的特点第37-38页
        4.2.3 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的特点第38-39页
    4.3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不足第39-41页
        4.3.1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法律不健全第39页
        4.3.2 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责任义务划分不清,就业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欠缺第39-40页
        4.3.3 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第40-41页
第5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考察及其启示第41-48页
    5.1 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考察第41-46页
        5.1.1 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41-42页
        5.1.2 英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42-43页
        5.1.3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43-44页
        5.1.4 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44-46页
    5.2 国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第46-48页
第6章 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想及建议第48-57页
    6.1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基本原则第48页
    6.2 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第48-55页
        6.2.1 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法律第50-52页
        6.2.2 高校规范专业设置,就业服务法制化第52-54页
        6.2.3 劳动力市场搭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第54-55页
    6.4 结语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教材分析--以人教A版必修1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