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参与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依据及特征 | 第12-15页 |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2-13页 |
2.案件繁简分流原理 | 第13页 |
3.员额制的诉讼机制 | 第13-14页 |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特征 | 第14-15页 |
1.审理对象为认罪的自愿性 | 第14页 |
2.量刑的证明标准降低 | 第14-15页 |
二、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的职能转化及作用 | 第15-22页 |
(一)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的职能转化 | 第15-18页 |
1.与被追诉人相互独立 | 第15-16页 |
2.与检察机关从“对抗”到协商 | 第16-17页 |
3.协助法官审查认罪的自愿性 | 第17-18页 |
(二)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的作用 | 第18-22页 |
1.保障认罪的自愿性 | 第19-20页 |
2.保障认罚的准确性 | 第20-21页 |
3.保障效率下的公正性 | 第21-22页 |
三、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参与的现实困境与不足 | 第22-32页 |
(一)现实困境 | 第22-25页 |
(二)法律援助存在固有的缺陷 | 第25-26页 |
1.法律援助适用的范围固定 | 第25页 |
2.法律援助律师介入案件过迟 | 第25-26页 |
(三)值班律师制度不完善 | 第26-29页 |
1.值班律师启动程序的非强制性 | 第26页 |
2.值班律师的定位模糊 | 第26-27页 |
3.值班律师参与案件时间过晚 | 第27-28页 |
4.值班律师的选任标准不明确 | 第28-29页 |
5.值班律师的经费不足 | 第29页 |
6.值班律师缺少培训、管理及考评措施 | 第29页 |
(四)对无效辩护缺乏程序救济措施 | 第29-32页 |
四、健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律师参与的建议 | 第32-37页 |
(一)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 | 第32页 |
(二)完善值班律师制度 | 第32-35页 |
1.值班律师强制参与认罪认罚案件 | 第32-33页 |
2.明确值班律师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地位 | 第33-34页 |
3.提高值班律师的值班经费 | 第34页 |
4.提高值班律师的选任标准 | 第34-35页 |
5.建立值班律师培训、考核机制 | 第35页 |
(三)落实侦查阶段律师的实质参与 | 第35-36页 |
(四)增加对无效辩护的救济程序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