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前沿综述 | 第18-27页 |
1 FA简介 | 第18-23页 |
1.1 FA从头合成途径 | 第18-19页 |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 第19-21页 |
1.3 FA分类 | 第21页 |
1.4 PUFA的来源及功能 | 第21-23页 |
2 FAD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1 FAD分类与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2.2 FAD系统进化 | 第24-25页 |
2.3 植物ω-3 FAD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材料方法 | 第27-7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34页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1.2 工具酶与生化试剂 | 第28页 |
1.3 菌株与质粒 | 第28-29页 |
1.4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1.5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29-31页 |
1.6 引物序列 | 第31-34页 |
1.6.1 基因引物设计 | 第31-32页 |
1.6.2 启动子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1.6.3 Taqman探针引物设计 | 第33-3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2.1 AhFAD基因检索 | 第34页 |
2.2 AhFAD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35页 |
2.3 AhFAD可变剪接分析 | 第35页 |
2.4 花生DNA与RNA的提取及cDNA获得 | 第35页 |
2.5 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2.6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2.7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37-38页 |
2.7.1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2.7.2 重组质粒PEG-Ca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 | 第37-38页 |
2.7.2.1 获取拟南芥原生质体 | 第37-38页 |
2.7.2.2 PEG-Ca介导的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 | 第38页 |
2.8 基因功能分析 | 第38-43页 |
2.8.1 利用转基因酵母验证基因功能 | 第38-39页 |
2.8.1.1 酵母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页 |
2.8.1.2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8.1.3 醋酸锂介导的酵母转化 | 第39页 |
2.8.1.4 酵母培养与脂肪酸分析 | 第39页 |
2.8.2 利用转基因拟南芥验证基因功能 | 第39-42页 |
2.8.2.1 重组质粒构建与转化农杆菌 | 第39-40页 |
2.8.2.2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40-41页 |
2.8.2.3 转基因拟南芥T_2代纯合株系筛选 | 第41页 |
2.8.2.4 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脂肪酸提取 | 第41-42页 |
2.8.2.5 用GC方法分析脂肪酸含量与组成 | 第42页 |
2.8.2.6 转基因拟南芥幼苗耐盐性分析 | 第42页 |
2.8.3 利用花生遗传转化验证基因功能 | 第42-43页 |
2.8.3.1 种子消毒与播种 | 第42-43页 |
2.8.3.2 花生下胚轴的获取与农杆菌转化 | 第43页 |
2.8.3.3 转基因幼苗筛选 | 第43页 |
2.9 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43-44页 |
2.9.1 启动子序列克隆 | 第43-44页 |
2.9.2 构建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4页 |
2.9.3 转基因拟南芥GUS表达活性分析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9页 |
3.1 AhFAD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50页 |
3.1.1 31个AhFAD的基因组分布 | 第46页 |
3.1.2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3.1.3 AhFAD跨膜区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7-48页 |
3.1.4 保守结构域分析 | 第48-49页 |
3.1.5 可变剪接分析 | 第49-50页 |
3.2 ω-3 AhFAD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 第50-65页 |
3.2.1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50-53页 |
3.2.2 基因结构分析 | 第53页 |
3.2.3 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55页 |
3.2.4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5-57页 |
3.2.4.1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55页 |
3.2.4.2 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表达 | 第55-57页 |
3.2.5 阳性转基因酵母获得 | 第57-59页 |
3.2.5.1 酵母表达载体重组质粒构建 | 第57-58页 |
3.2.5.2 酵母遗传转化与阳性菌株筛选 | 第58-59页 |
3.2.6 AhFAD转基因拟南芥功能分析 | 第59-64页 |
3.2.6.1 植物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 第59页 |
3.2.6.2 转基因拟南芥PCR检测 | 第59-60页 |
3.2.6.3 转基因拟南芥T_2代纯合种子筛选 | 第60-61页 |
3.2.6.4 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种子GC分析 | 第61-63页 |
3.2.6.5 ω-3 AhFADs转基因拟南芥幼苗耐盐性分析 | 第63-64页 |
3.2.7 转基因花生筛选培养 | 第64-65页 |
3.3 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65-69页 |
3.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65页 |
3.3.2 启动子克隆与调控元件分析 | 第65-67页 |
3.3.3 GUS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67页 |
3.3.4 GUS-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67-68页 |
3.3.5 转基因拟南芥GUS表达活性分析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