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大学生批评能力培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 (一)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选题缘起 | 第11页 |
| 2.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 3.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创新点 | 第15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1.设计批评 | 第15页 |
| 2.设计批评能力 | 第15-16页 |
| (五)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图 | 第16-18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2.论文框架图 | 第16-18页 |
| 二、设计批评主体与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批评现状 | 第18-25页 |
| (一) 设计批评主体的批评现状 | 第18-22页 |
| 1.大众设计批评的现实性 | 第18-19页 |
| 2.媒体设计批评的指向性 | 第19-21页 |
| 3.学院设计批评的学理性 | 第21-22页 |
| (二) 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批评现状 | 第22-25页 |
| 1.从“失语”到“浮躁” | 第22-23页 |
| 2.从“模仿”到“抄袭” | 第23-25页 |
| 三、设计专业大学生批评问题成因 | 第25-31页 |
| (一) 基础教育的缺位 | 第25-27页 |
| 1.忽视学生的批评意识 | 第25页 |
| 2.功利性培养艺术考生 | 第25-27页 |
| (二) 高等设计教育“井喷式”发展 | 第27-28页 |
| 1.设计教育模式的混淆 | 第27-28页 |
| 2.设计教育目标的模糊 | 第28页 |
| (三) 设计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不足 | 第28-31页 |
| 1.设计批评理论的贫瘠 | 第29页 |
| 2.设计批评实践的匮乏 | 第29-31页 |
| 四、培养设计专业大学生批评能力的必要性 | 第31-36页 |
| (一) 设计专业大学生批评能力概述 | 第31页 |
| (二) 对学生审美观建构的重要作用 | 第31-32页 |
| (三) 对学生设计判断能力的必要作用 | 第32页 |
| (四) 对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必要作用 | 第32-33页 |
| (五) 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3-36页 |
|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价值观 | 第33-34页 |
| 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设计责任感 | 第34-36页 |
|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批评能力 | 第36-48页 |
| (一) 教师对学生批评能力的引导作用 | 第36-37页 |
| 1.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化 | 第36页 |
| 2.对培养学生批评能力的间接影响 | 第36-37页 |
| (二) 新型教学方式对设计批评课程建构的启发 | 第37-39页 |
| 1.关注学生经验,促进主动建构知识的积极性 | 第37-38页 |
| 2.设计“创新型”的教学方式 | 第38页 |
| 3.真实问题的“情景化”教学,引发探究式学习 | 第38-39页 |
| (三) 探索性的建构设计批评课程 | 第39-48页 |
| 1.分析学生需要 | 第40-41页 |
| 2.设计批评课程的指向、目标与目的 | 第41-42页 |
| 3.组织教学内容,创建良好教学环境 | 第42-44页 |
| 4.确定批评成果的表现形式 | 第44-45页 |
| 5.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 第45-4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 附录A | 第54-57页 |
| 附录B | 第57-63页 |
| 附录C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