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真菌的应用 | 第10-13页 |
·真菌的特征 | 第10页 |
·真菌的应用 | 第10-12页 |
·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纤维素类物质的降解 | 第13-17页 |
·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 第13页 |
·纤维素物质的水解 | 第13-14页 |
·能降解纤维素类物质的微生物 | 第14-16页 |
·纤维素的乙醇发酵 | 第16-17页 |
·代谢网络 | 第17-22页 |
·代谢网络介绍 | 第17-18页 |
·代谢网络模型应用 | 第18-20页 |
·代谢网络分析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选择性抑制技术测定污泥细菌、真菌活性分布的适用性 | 第25-39页 |
·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评定活性污泥生物活性的指标 | 第26-27页 |
·选择性抑制技术 | 第27-29页 |
·试验方案 | 第29-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加药后三种污泥耗氧速率的变化 | 第31-34页 |
·抑制功效D值与细菌、真菌分布的关系 | 第34-35页 |
·抗生素类型及其剂量对污泥耗氧速率的抑制作用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选择性抑制技术的适用性及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抗生素对方法适用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污泥活性评定指标对方法适用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3 真菌的培养及对含纤维素废水的处理情况 | 第39-53页 |
·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第39-40页 |
·实验条件 | 第40页 |
·试验检测项目及其方法 | 第40-43页 |
·污泥形态观察 | 第40页 |
·污泥微生物细胞活力观察 | 第40-41页 |
·真菌菌落数的测定 | 第41-42页 |
·常规水质的测定 | 第42-43页 |
·发酵液成份分析 | 第43页 |
·真菌培养情况 | 第43-46页 |
·污泥形态的变化 | 第43-44页 |
·污泥微生物活力观察 | 第44-45页 |
·真菌菌落培养结果 | 第45页 |
·微生物动力学研究 | 第45-46页 |
·水质变化情况 | 第46-49页 |
·pH和ORP | 第46-48页 |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48-49页 |
·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9页 |
·发酵液成份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4 真菌厌氧乙醇发酵代谢模型初步分析 | 第53-72页 |
·醇发酵代谢网络的构建 | 第53-65页 |
·模式微生物 | 第53-54页 |
·代谢网络图 | 第54-55页 |
·网络构建基础 | 第55-56页 |
·代谢途径及反应方程 | 第56-62页 |
·代谢物 | 第62-65页 |
·代谢分析 | 第65-70页 |
·代谢网络分析软件CAN介绍 | 第66-67页 |
·基元模式分析 | 第67-68页 |
·代谢通量分析 | 第68-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页 |
·建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