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污泥颗粒化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发展 | 第11-18页 |
·厌氧、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颗粒化促进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2 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基本原理 | 第20-27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原理 | 第20-21页 |
·溶解性底物向颗粒污泥的迁移 | 第21-22页 |
·具有生物活性的高浓度颗粒污泥床 | 第22-23页 |
·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运行方式 | 第23-25页 |
·物化、生化组合工艺的串联 | 第23-24页 |
·进入流化床的水中溶解氧的保障 | 第24-25页 |
·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工艺特点 | 第25-27页 |
·生物造粒流化床与传统生物处理的异同 | 第25页 |
·二级串联的作用 | 第25-27页 |
3 试验方法 | 第27-33页 |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试验操作条件 | 第28页 |
·装置运行操作条件 | 第28页 |
·试验水样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28-29页 |
·颗粒物理指标的测定 | 第29-30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30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 第30-33页 |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3-50页 |
·二级串联条件下颗粒的稳定性 | 第33-41页 |
·颗粒的物理特性 | 第33-38页 |
·颗粒的微生物特性 | 第38-41页 |
·二级串联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 第41-50页 |
·溶解氧的消耗 | 第41-43页 |
·有机物的降解 | 第43-47页 |
·氨氮、总磷的去除 | 第47-50页 |
5 结论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二级串联条件的优化 | 第51-53页 |
6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