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7-4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20-22页 |
1.4 研究述评 | 第22-34页 |
1.4.1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1.4.2 高校教师激励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33-3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7 创新和主要不足 | 第38-40页 |
1.7.1 研究创新 | 第39页 |
1.7.2 主要不足 | 第39-4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40-8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40-51页 |
2.1.1 高等教育、高校、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 | 第40-41页 |
2.1.2 人力资本与专用性人力资本 | 第41-42页 |
2.1.3 激励与激励机制 | 第42-46页 |
2.1.4 效率与绩效 | 第46-51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51-80页 |
2.2.1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51-55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55-57页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57-61页 |
2.2.4 激励理论 | 第61-73页 |
2.2.5 机制设计和显示性原理 | 第73-8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3 中国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非效率性表现 | 第81-113页 |
3.1 中国高校发展概况 | 第81-91页 |
3.1.1 高校数量和规模 | 第82-84页 |
3.1.2 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 | 第84-91页 |
3.2 中国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 第91-109页 |
3.2.1 中国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 | 第91-104页 |
3.2.2 中国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04-109页 |
3.3 中国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非效率性表现 | 第109-112页 |
3.3.1 源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旧体制的残留”的非效率性表现 | 第109-110页 |
3.3.2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与新体制的适应性”的非效率性表现 | 第110-111页 |
3.3.3 非效率性产生原因分析 | 第111-11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4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113-126页 |
4.1 激励机制的新古典经济学效率分析 | 第113-115页 |
4.2 激励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效率分析 | 第115-121页 |
4.2.1 静态效率分析 | 第115-118页 |
4.2.2 动态效率分析 | 第118-121页 |
4.3 激励机制的实施效率分析 | 第121-125页 |
4.3.1 绩效信号的设置 | 第121-124页 |
4.3.2 激励手段的选择 | 第124-12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5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框架的分析与构建 | 第126-155页 |
5.1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框架效率性的典型特征分析 | 第126-130页 |
5.1.1 融合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 | 第126-127页 |
5.1.2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相结合 | 第127-128页 |
5.1.3 以绩效考核为手段 | 第128页 |
5.1.4 兼顾激励相容性和惩罚约束性 | 第128-129页 |
5.1.5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第129页 |
5.1.6 激励的目标和过程同等重要 | 第129-130页 |
5.2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框架的构建 | 第130-154页 |
5.2.1 基于外在动机的激励机制实施框架构建 | 第132-149页 |
5.2.2 基于内在动机的激励机制实施框架构建 | 第149-1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6 实证研究 | 第155-183页 |
6.1 研究问题 | 第155页 |
6.2 研究对象 | 第155-162页 |
6.2.1 S高校简况 | 第155-156页 |
6.2.2 S高校教师情况 | 第156-159页 |
6.2.3 S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 第159-162页 |
6.3 研究设计 | 第162-166页 |
6.3.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162-165页 |
6.3.2 研究变量测量 | 第165-166页 |
6.3.3 调查取样 | 第166页 |
6.4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166-181页 |
6.4.1 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167-169页 |
6.4.2 教学激励模型与科研激励模型建立 | 第169-170页 |
6.4.3 科研激励有效性SEM分析 | 第170-176页 |
6.4.4 教学激励有效性SEM分析 | 第176-179页 |
6.4.5 科研激励模型和教学激励模型研究结果比较 | 第179-181页 |
6.5 实证结论 | 第181-183页 |
7 对策建议 | 第183-190页 |
7.1 激励机制应契约化渐进性深入 | 第183-184页 |
7.2 处理好高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关系 | 第184页 |
7.3 保留不同高校激励机制构建的自主性 | 第184页 |
7.4 激励机制应向追求质量方向转变 | 第184-186页 |
7.4.1 聘任晋升机制公开透明 | 第184-185页 |
7.4.2 绩效考核应全面科学合理 | 第185页 |
7.4.3 重视教师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 第185-186页 |
7.4.4 激励过程应内外共举 | 第186页 |
7.5 构建和谐组织文化 | 第186-187页 |
7.6 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配套和保障制度 | 第187-190页 |
7.6.1 健全完善引入机制 | 第187页 |
7.6.2 建立完善人性化缓冲机制 | 第187-188页 |
7.6.3 建立健全分流和流动机制 | 第188页 |
7.6.4 逐步建立校际间师资共享机制 | 第188页 |
7.6.5 加强教师福利保障措施 | 第188-190页 |
结论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3页 |
附录 | 第203-211页 |
附录A:1978-2015年中国人均GDP、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普通高校招生人数 | 第203-205页 |
附录B:2008、2012和2016年S高校教师构成结构变化 | 第205-206页 |
附录C:“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效率研究”教师个人调查问卷(测试版) | 第206-209页 |
附录D:“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机制与效率研究”教师个人调查问卷 | 第209-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