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概论 | 第11-12页 |
1 城市环境雕塑的公共性因素 | 第12-20页 |
1.1 公共性的”利他原则” | 第12-18页 |
1.1.1 ”利他原则”形成的必然性 | 第12-13页 |
1.1.2 公共性”利他原则”的科学性 | 第13-14页 |
1.1.3 ”利他原则”在环境雕塑中的体现 | 第14-18页 |
1.2 影响公共性的主要因素 | 第18-20页 |
1.2.1 政治性因素 | 第18页 |
1.2.2 社会性因素 | 第18-19页 |
1.2.3 文化性因素 | 第19页 |
1.2.4 地理因素 | 第19-20页 |
2 环境雕塑的语言特征 | 第20-53页 |
2.1 环境雕塑的分类 | 第20-43页 |
2.1.1 简述 | 第20页 |
2.1.2 环境雕塑的分类 | 第20-43页 |
2.2 环境雕塑的五大特征 | 第43-53页 |
2.2.1 城市环境雕塑的时代精神 | 第43-44页 |
2.2.2 城市环境雕塑的历史关联性 | 第44-45页 |
2.2.3 城市环境雕塑的建筑感 | 第45-46页 |
2.2.4 环境对城市环境雕塑的制约和束缚 | 第46-48页 |
2.2.5 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 第48-53页 |
3 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 第53-69页 |
3.1 简述环境雕塑 | 第53-56页 |
3.1.1 环境雕塑概况 | 第53-55页 |
3.1.2 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概论 | 第55-56页 |
3.2 构成环境雕塑的内在要求 | 第56-58页 |
3.2.1 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 第56页 |
3.2.2 环境雕塑自身的特性 | 第56-58页 |
3.3 环境对雕塑的影响 | 第58-65页 |
3.3.1 位置 | 第58-60页 |
3.3.2 形式 | 第60-62页 |
3.3.3 尺度 | 第62页 |
3.3.4 材料 | 第62-63页 |
3.3.5 色彩 | 第63-64页 |
3.3.6 水体 | 第64-65页 |
3.4 统一和谐的共生关系 | 第65-69页 |
4 当下环境规划及雕塑现状分析 | 第69-84页 |
4.1 环境雕塑发展的背景――”城市美化”运动 | 第69-71页 |
4.1.1 关于”城市美化运动” | 第69页 |
4.1.2 “城市美化运动”的积极方面 | 第69-70页 |
4.1.3 ”城市美化运动”的消极方面 | 第70-71页 |
4.2 中国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 | 第71-75页 |
4.2.1 产生的背景 | 第71-72页 |
4.2.2 小农意识的”城市美化”价值取向 | 第72-73页 |
4.2.3 中国”城市美化”的种种症结及其问题 | 第73-75页 |
4.3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艺术的反省 | 第75-79页 |
4.3.1 短暂的中国城市雕塑历史 | 第75-77页 |
4.3.2 传统观念的缺失 | 第77-79页 |
4.3.3 ”抽象”形式雕塑的泛滥 | 第79页 |
4.4 广阔的城市环境雕塑前景 | 第79-84页 |
4.4.1 当前雕塑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 第79-80页 |
4.4.2 市政建设的逐步正规化推动环境雕塑的发展 | 第80-82页 |
4.4.3 信息时代,雕塑设计者跨学科的知识面增加,考虑设计更为全面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