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洼陷西部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和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6-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5页 |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7-20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1.2 构造演化及断裂体系 | 第19-20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20-24页 |
2.3 勘探概况及潜力 | 第24-25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 第25-45页 |
3.1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5-29页 |
3.1.1 博兴洼陷西部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5-28页 |
3.1.2 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 第28页 |
3.1.3 层序格架建立方案 | 第28-29页 |
3.2 沉积特征分析 | 第29-33页 |
3.2.1 湖泊相 | 第30页 |
3.2.2 三角洲相 | 第30-33页 |
3.2.3 浊积岩相 | 第33页 |
3.3 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剖面1 | 第33-35页 |
3.3.2 剖面2 | 第35-37页 |
3.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7-45页 |
3.4.1 层序SQ1湖退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8页 |
3.4.2 层序SQ2湖进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3.4.3 层序SQ2湖退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4.4 层序SQ3湖进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0页 |
3.4.5 层序SQ3湖退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3.4.6 层序SQ4低位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2页 |
3.4.7 层序SQ4湖进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3.4.8 层序SQ4高位体系域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第4章 构造演化及物源分析 | 第45-53页 |
4.1 青城凸起及高青断裂的形成演化 | 第45-49页 |
4.1.1 高青断裂的形成 | 第45-46页 |
4.1.2 青城凸起的演化 | 第46-49页 |
4.2 物源分析 | 第49-53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3-70页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3-56页 |
5.1.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53-54页 |
5.1.2 岩石颗粒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5.2 储层储集特征 | 第56-66页 |
5.2.1 物性特征 | 第56-57页 |
5.2.2 孔隙类型 | 第57-60页 |
5.2.3 孔隙结构 | 第60-66页 |
5.3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66-70页 |
5.3.2 沉积相带对储层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3 物源对储层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4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68-70页 |
第6章 成藏特征分析 | 第70-74页 |
6.1 成藏条件分析 | 第70-73页 |
6.1.1 油源条件 | 第70-71页 |
6.1.2 储盖层条件 | 第71-72页 |
6.1.3 构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第72-73页 |
6.2 成藏模式的建立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