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负荷管理系统的背景 | 第7-9页 |
1.1.1 国外负荷管理系统背景 | 第7页 |
1.1.2 中国负荷管理系统背景 | 第7-8页 |
1.1.3 中国负荷管理系统特点 | 第8-9页 |
1.2 负荷管理系统的现状 | 第9-11页 |
1.2.1 负荷管理系统的改进需求 | 第9-10页 |
1.2.2 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2.3 负荷管理系统的附加功能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负荷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研究 | 第12-20页 |
2.1 包头供电局负荷管理系统概况 | 第12页 |
2.2 负荷管理系统基本组成 | 第12-14页 |
2.2.1 硬件平台 | 第13页 |
2.2.2 系统平台 | 第13-14页 |
2.3 负荷管理系统主站的组成 | 第14-18页 |
2.3.1 主站整体架构 | 第16-17页 |
2.3.2 主站基本要求 | 第17页 |
2.3.3 主站功能要求 | 第17-18页 |
2.4 负荷管理系统的数据管理 | 第18-20页 |
2.4.1 数据合理性检查 | 第18页 |
2.4.2 数据计算、分析 | 第18-19页 |
2.4.3 一体化数据存储管理 | 第19页 |
2.4.4 数据查询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负荷管理系统WJ201H终端的改进方法研究 | 第20-29页 |
3.1 负荷管理系统终端概述 | 第20页 |
3.2 改进目标 | 第20-21页 |
3.3 WJ201H终端设备的改进方法研究 | 第21-23页 |
3.3.1 改进后终端设备的主要组成 | 第21-22页 |
3.3.2 改进后终端设备的主要作用 | 第22-23页 |
3.4 改进WJ201H终端设备的工作原理分析 | 第23-26页 |
3.4.1 电台的主要功能 | 第23页 |
3.4.2 终端电源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3.4.3 主控单元工作原理 | 第24页 |
3.4.4 显示单元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3.4.5 输入输出单元工作原理 | 第25页 |
3.4.6 交流采样板工作原理 | 第25-26页 |
3.5 改进WJ201H终端的性能指标分析 | 第26-29页 |
第四章 改进负荷管理系统的新功能研究 | 第29-40页 |
4.1 负荷管理系统原有功能介绍 | 第29-30页 |
4.2 负荷管理系统防窃电功能研究 | 第30-33页 |
4.2.1 改进思路 | 第30-31页 |
4.2.2 改进方法 | 第31-33页 |
4.2.3 判别窃电方法 | 第33页 |
4.3 负荷管理系统远方抄表功能研究 | 第33-35页 |
4.4 负荷管理系统功率因数在线监测研究 | 第35-36页 |
4.4.1 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意义 | 第35页 |
4.4.2 基于无功补偿的改进方案 | 第35-36页 |
4.4.3 具体措施 | 第36页 |
4.5 负荷管理系统功控、购电控功能研究 | 第36-38页 |
4.5.1 功控功能 | 第36-37页 |
4.5.2 购电控功能 | 第37-38页 |
4.6 负荷管理系统催收电费功能研究 | 第38页 |
4.7 负荷管理系统数据查询功能研究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改进负荷管理系统的效果分析与前景展望 | 第40-46页 |
5.1 负荷管理系统为的效益分析 | 第40页 |
5.2 负荷管理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 第40-44页 |
5.2.1 线损统计分析效果 | 第40-41页 |
5.2.2 防窃电功能效果 | 第41-44页 |
5.2.3 远方抄表效果 | 第44页 |
5.2.4 追补电量效果 | 第44页 |
5.2.5 预购电量效果 | 第44页 |
5.3 负荷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前景 | 第44-45页 |
5.4 存在不足和建议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