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山西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分析与典型结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概述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调查与分析第23-44页
    2.1 自然概况第23-24页
    2.2 山西省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调查第24-37页
        2.2.1 京大高速第24-29页
        2.2.2 夏家营-汾阳高速第29-35页
        2.2.3 大同-新广武高速第35-36页
        2.2.4 得胜口-大同高速公路第36-37页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原因分析第37-44页
        2.3.1 车辆超载超限运输第37-38页
        2.3.2 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不足第38-41页
        2.3.3 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第41-44页
第3章 运煤干线车辆轴载谱特征及当量轴载第44-55页
    3.1 我国车辆轴载限制标准与重载车辆分类第44-45页
    3.2 运煤专线交通调查第45-50页
        3.2.1 交通量调查第45-48页
        3.2.2 车辆轴载调查第48-49页
        3.2.3 “治超”前后的最大载重与轮压第49-50页
    3.3 各类轴载的设计轴载第50-52页
        3.3.1 当量标准轴载作用次数第51-52页
        3.3.2 设计轴载第52页
    3.4 标准轴载作用次数估算第52-54页
        3.4.1 轴型次数计算第52-53页
        3.4.2 车辆综合标准轴载作用次数系数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设计第55-77页
    4.1 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模型第55-56页
    4.2 单元类型和层间接触处理第56-57页
    4.3 单元精度和收敛性第57-59页
    4.4 基层超宽的影响第59-60页
    4.5 温度翘曲效应第60-61页
    4.6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应力分析第61-67页
        4.6.1 荷载图式第61-62页
        4.6.2 最大荷载应力位置第62-63页
        4.6.3 面层荷载应力计算第63-66页
        4.6.4 基层荷载应力计算第66-67页
    4.7 基层超宽对接缝传荷的影响第67-69页
    4.8 设计准则和结构临界位置第69-72页
        4.8.1 设计准则第69-70页
        4.8.2 面层板的疲劳临界位置第70页
        4.8.3 基层板的疲劳临界位置第70-72页
    4.9 面层的疲劳应力第72-74页
        4.9.1 面层疲劳荷载应力第72页
        4.9.2 面层疲劳温度应力第72-74页
    4.10 基层的疲劳应力第74页
        4.10.1 基层疲劳荷载应力第74页
        4.10.2 基层疲劳温度应力第74页
    4.11 双层板下基层顶面当量模量换算第74-76页
    4.12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运煤干线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第77-85页
    5.1 设计步骤第77-78页
    5.2 分析条件与材料参数第78-79页
    5.3 运煤干线累计轴载作用次数预估第79-80页
    5.4 结构组合及要求第80-81页
    5.5 贫混凝土基层典型结构第81-82页
    5.6 沥青混凝土基层典型结构第82-83页
    5.7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6章 运煤干线试验路方案及效果跟踪第85-98页
    6.1 试验路基本情况第85-86页
    6.2 试验路的目的和任务第86-87页
    6.3 路面结构方案第87-89页
        6.3.1 普通混凝土面层方案第87-88页
        6.3.2 钢筋混凝土面层方案第88-89页
        6.3.3 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方案第89页
    6.4 试验路方案结构验算第89-95页
        6.4.1 荷载作用图式及计算参数第89-90页
        6.4.2 路面结构多层体系模型第90-91页
        6.4.3 荷载应力计算第91-92页
        6.4.4 温度应力计算第92-93页
        6.4.5 疲劳寿命估算第93页
        6.4.6 配筋量验算第93-94页
        6.4.7 试验路实施方案第94-95页
    6.5 试验路施工及效果跟踪观测第95-96页
    6.6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7章 结论和建议第98-102页
    7.1 结论第98-100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00-101页
    7.3 建议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油脱氧制备柴油类烃的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三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