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坟滑坡失稳机制及变形预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 ·裂缝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丁家坟滑坡工程地质条件与其基本特征 | 第16-25页 |
| ·丁家坟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21页 |
|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 第16-17页 |
| ·气象、水文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页 |
| ·地质构造 | 第18-2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 ·滑坡评述 | 第21-24页 |
| ·滑坡规模 | 第21-22页 |
| ·滑坡体变形破坏现象 | 第22-24页 |
| ·滑坡体物质特性及滑面特征 | 第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裂缝的演化机制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第25-30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雨水作用下裂缝的演化机制 | 第25-26页 |
| ·裂缝的发展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丁家坟滑坡裂缝演化发展 | 第27-29页 |
| ·丁家坟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滑坡监测方法研究 | 第30-38页 |
| ·滑坡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 ·监测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 ·监测的方法 | 第31-32页 |
| ·滑坡监测常用仪器 | 第32-36页 |
| ·地表变形监测仪器 | 第32-34页 |
| ·地下变形监测仪器 | 第34-36页 |
| ·丁家坟滑坡地下变形监测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滑坡变形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 第38-57页 |
| ·灰色GM(1,1)模型 | 第38-42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灰色GM(1,1)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38-40页 |
| ·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40-41页 |
| ·改进的灰色GM(1,1)模型 | 第41页 |
| ·残差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42-55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2-44页 |
| ·BP神经网络 | 第44-50页 |
| ·基于MATLAB工具箱的BP网络应用 | 第50-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变形预测预报模型在丁家坟滑坡中的应用 | 第57-84页 |
| ·丁家坟滑坡变形预测预报 | 第57-79页 |
| ·灰色GM(1,1)模型 | 第57-67页 |
|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67-79页 |
| ·其它滑坡变形预测模型检验 | 第79-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