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区F1断裂构造变形及成矿关系解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 ·本次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工作进度 | 第12-13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页 |
|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 | 第16-33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页 |
| ·区域构造 | 第17-21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1-22页 |
| ·区域地质演化 | 第22-24页 |
| ·矿区地质 | 第24-28页 |
| ·地层 | 第24页 |
| ·构造 | 第24-27页 |
| ·岩浆岩 | 第27页 |
| ·变质作用 | 第27-28页 |
| ·矿床地质 | 第28-33页 |
| ·矿体产出特征 | 第28-29页 |
| ·矿石特征 | 第29-30页 |
| ·矿化分带特征 | 第30-31页 |
| ·矿化期(阶段)划分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F_1断裂构造几何学分析 | 第33-49页 |
| ·F_1断裂构造特征 | 第33-44页 |
| ·F_1断裂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 | 第33-38页 |
| ·宏观变形特征 | 第38-39页 |
| ·显微构造变形特征 | 第39-44页 |
| ·流体包裹体面与裂隙生长 | 第44-49页 |
| ·流体包裹体面研究意义 | 第44-46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6页 |
| ·流体包裹体面与裂隙愈合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F_1断裂运动特征分析 | 第49-63页 |
| ·运动方向的确定 | 第49-51页 |
| ·判别标准 | 第49页 |
| ·运动方向的指向标志 | 第49-51页 |
| ·主应力方向的厘定 | 第51-57页 |
| ·共轭节理反演主应力方向 | 第51-54页 |
| ·显微裂隙反演主应力方向 | 第54-55页 |
| ·FIP产状反演主应力方向 | 第55-57页 |
| ·成矿期温压值的估算 | 第57-62页 |
| ·估算古应力值的大小 | 第57-58页 |
| ·利用动态重结晶颗粒分形温度计确定变形温度 | 第58-62页 |
| ·F_1断裂动力作用机制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F_1断裂与铅锌成矿关系初探 | 第63-69页 |
| ·F_1断裂与主成矿期的时间限定 | 第63页 |
| ·F_1断裂与铅锌矿化阶段的关系 | 第63-65页 |
| ·核桃坪铅锌矿区成矿机理初步分析 | 第65-6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图版说明 | 第76-77页 |
| 图版Ⅰ | 第77-78页 |
| 图版Ⅱ | 第78-79页 |
| 附录A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