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5页 |
1.1.1 气化器的分类及简介 | 第12-14页 |
1.1.2 空温式星形翅片管气化器技术特点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霜层物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翅片管气化器在结霜工况的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研究现状综述及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气化器表面结霜的研究 | 第21-36页 |
2.1 气化器结霜概述 | 第21页 |
2.2 结霜现象的特征及霜层生长机理 | 第21-27页 |
2.2.1 结霜现象的晶体生长动力学分析 | 第21-23页 |
2.2.2 霜晶的成核 | 第23-25页 |
2.2.3 霜晶的形状 | 第25-26页 |
2.2.4 霜层的生长过程 | 第26页 |
2.2.5 霜层的老化、升华及回融 | 第26-27页 |
2.3 霜层内的传热传质分析 | 第27-29页 |
2.3.1 霜层的物性 | 第28-29页 |
2.3.1.1 霜层的密度 | 第28-29页 |
2.3.1.2 霜层的导热系数 | 第29页 |
2.3.1.3 霜层的定压比热容 | 第29页 |
2.4 霜层生长计算模型 | 第29-32页 |
2.4.1 霜层生长计算模型概述 | 第29-30页 |
2.4.2 均质多孔介质模型 | 第30-32页 |
2.5 霜层的物性的实验设计 | 第32-36页 |
2.5.1 实验概述 | 第32页 |
2.5.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2.5.3 测试系统设计 | 第34-36页 |
第3章 气化器空气侧自然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 第36-49页 |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1.1 翅片管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1.2 基本假设 | 第37页 |
3.1.3 流动及传热控制方程 | 第37-38页 |
3.1.4 介质物性的选择 | 第38-39页 |
3.1.5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9-40页 |
3.1.6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40-41页 |
3.1.7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1-42页 |
3.1.8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42页 |
3.1.9 数值迭代方法 | 第42-43页 |
3.1.10 收敛准则及计算情况 | 第43页 |
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3-48页 |
3.2.1 流动及传热特性分析 | 第43-46页 |
3.2.2 翅片高度及厚度对换热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翅片个数对换热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Nu 数计算关联式的拟合 | 第48-49页 |
第4章 气化器传热分析及设计计算 | 第49-58页 |
4.1 翅片管气化器传热传质分析 | 第49-50页 |
4.2 翅片管外空气侧换热 | 第50-52页 |
4.2.1 干工况下空气侧换热 | 第50页 |
4.2.2 霜工况下空气侧换热 | 第50-51页 |
4.2.3 湿工况下空气侧换热 | 第51页 |
4.2.4 辐射换热 | 第51-52页 |
4.3 翅片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 第52-55页 |
4.3.1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 第52页 |
4.3.2 气液两相区沸腾换热 | 第52-53页 |
4.3.3 管内对流换热压降的计算 | 第53-55页 |
4.4 气化器结霜工况下传热特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 第55-58页 |
4.4.1 实验概述 | 第55页 |
4.4.2 实验系统设计 | 第55-56页 |
4.4.3 测试系统设计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录B 数值模拟结果 | 第66-70页 |
附录C 计算程序 | 第70-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