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湿地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湿地退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范围与位置 | 第19页 |
2.2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9-22页 |
2.2.1 地质 | 第19-20页 |
2.2.2 地貌 | 第20页 |
2.2.3 气候 | 第20页 |
2.2.4 水文 | 第20-21页 |
2.2.5 生物 | 第21-22页 |
2.2.6 土壤 | 第22页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2.3.1 滦河口北岸 | 第22页 |
2.3.2 滦河口南岸 | 第22-23页 |
2.4 现代滦河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 | 第23-25页 |
3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 第25-44页 |
3.1 数据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 第25-26页 |
3.1.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25页 |
3.1.2 非遥感影像数据 | 第25-26页 |
3.2 数据资料的预处理 | 第26-28页 |
3.2.1 遥感影像数据的预处理 | 第26-27页 |
3.2.2 地形图的预处理 | 第27-28页 |
3.3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信息提取 | 第28-30页 |
3.3.1 遥感软件提取信息 | 第28-29页 |
3.3.2 目视解译提取信息 | 第29-30页 |
3.4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现状 | 第30-31页 |
3.4.1 自然湿地 | 第30页 |
3.4.2 人工湿地 | 第30-31页 |
3.5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 第31-44页 |
3.5.1 湿地生态要素变化 | 第31-40页 |
3.5.2 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 | 第40-44页 |
4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环境效应分析 | 第44-55页 |
4.1 近岸环境污染 | 第44-45页 |
4.1.1 池塘养殖排污 | 第44-45页 |
4.1.2 稻田农业排污 | 第45页 |
4.2 海域非生物环境破坏 | 第45-48页 |
4.2.1 营养元素 | 第46-47页 |
4.2.2 海水温度 | 第47页 |
4.2.3 海水盐度 | 第47-48页 |
4.3 生物多样性下降 | 第48-53页 |
4.3.1 陆域生物多样性下降 | 第48-49页 |
4.3.2 海域生物多样性下降 | 第49-52页 |
4.3.3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下降 | 第52-53页 |
4.4 天然异质性降低 | 第53-55页 |
5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5-63页 |
5.1 人为因素 | 第55-58页 |
5.1.1 工程建设 | 第55页 |
5.1.2 滩涂围垦养殖 | 第55-57页 |
5.1.3 稻田开发 | 第57-58页 |
5.2 自然因素 | 第58-63页 |
5.2.1 水、沙通量减少 | 第58-60页 |
5.2.2 海平面上升 | 第60页 |
5.2.3 自然灾害频发 | 第60-61页 |
5.2.4 水动力变化 | 第61-63页 |
6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评价 | 第63-72页 |
6.1 湿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63-65页 |
6.1.1 指标及指标体系 | 第63页 |
6.1.2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63-64页 |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4-65页 |
6.2 滨海湿地退化评价 | 第65-72页 |
6.2.1 评价标准 | 第65页 |
6.2.2 评价方法 | 第65-66页 |
6.2.3 评价过程 | 第66-71页 |
6.2.4 评价结果 | 第71-72页 |
7 现代滦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合理利用与修复研究 | 第72-84页 |
7.1 湿地最优利用量的确定 | 第72-80页 |
7.1.1 湿地效益分析 | 第72-76页 |
7.1.2 湿地利用边际量分析与计算 | 第76-77页 |
7.1.3 湿地资源最优利用决策模型 | 第77-80页 |
7.2 湿地资源恢修复策略 | 第80-82页 |
7.2.1 自然湿地的开发、保护与恢复 | 第81页 |
7.2.2 人工湿地的开发、保护与恢复 | 第81-82页 |
7.3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对策 | 第82-84页 |
7.3.1 实行绿色生产,减轻湿地的水质污染 | 第82页 |
7.3.2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 | 第82-83页 |
7.3.3 增加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机制 | 第83页 |
7.3.4 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 第83-84页 |
8 结论 | 第84-8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8.2 存在问题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