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性能图形绘制的加速结构设计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6-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文内容 | 第20-22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22-24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介绍 | 第24-4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光线跟踪 | 第24-29页 |
2.2.1 实时光线跟踪 | 第24-26页 |
2.2.2 二级光线跟踪 | 第26-29页 |
2.3 加速结构 | 第29-34页 |
2.3.1 加速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第29-31页 |
2.3.2 加速结构的构造方法 | 第31-34页 |
2.3.2.1 基于动态场景的构造方法 | 第32-33页 |
2.3.2.2 基于多核架构的构造方法 | 第33-34页 |
2.4 并行计算架构 | 第34-42页 |
2.4.1 并行计算相关技术介绍 | 第34-37页 |
2.4.2 并行计算所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2.4.3 光线跟踪的并行计算 | 第39-42页 |
2.5 运动模糊绘制技术 | 第42-44页 |
2.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基于GPU的高质量加速结构设计 | 第45-67页 |
3.1 研究动机 | 第45-46页 |
3.2 算法描述 | 第46-59页 |
3.2.1 多维度SAH并行构造方法 | 第46-50页 |
3.2.2 面向并行的数据调度与任务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3.2.2.1 基于bucket的原始数据分配 | 第50-51页 |
3.2.2.2 基于队列的并行构建过程与通信机制 | 第51-52页 |
3.2.3 MKD树快速遍历方法 | 第52-59页 |
3.2.3.1 渐进式有序遍历方法 | 第52-55页 |
3.2.3.2 大光线包的自适应遍历与相交方法 | 第55-5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3.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面向动态场景的加速结构设计 | 第67-82页 |
4.1 研究动机 | 第67-69页 |
4.2 加速结构的选择 | 第69-70页 |
4.3 算法描述 | 第70-77页 |
4.3.1 BVH构造初期 | 第70-73页 |
4.3.2 BVH构造中期 | 第73-75页 |
4.3.3 BVH构造末期 | 第75-77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4.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面向二级光线的加速结构遍历方法 | 第82-99页 |
5.1 研究动机 | 第82-83页 |
5.2 算法描述 | 第83-92页 |
5.2.1 有效的数据管理方法设计 | 第83-86页 |
5.2.1.1 准备工作 | 第84页 |
5.2.1.2 数据管理 | 第84-86页 |
5.2.2 基于数据驱动的任务管理方法 | 第86-92页 |
5.2.2.1 自适应的动态遍历方法 | 第86-89页 |
5.2.2.2 面向Cache的结点动态访问策略 | 第89-92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98页 |
5.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面向运动模糊的加速结构设计 | 第99-124页 |
6.1 研究动机 | 第99-102页 |
6.2 算法描述 | 第102-114页 |
6.2.1 MBBVH结构构造方法 | 第102-106页 |
6.2.2 基于遍历的MBBVH结构动态调整方法 | 第106-108页 |
6.2.3 基于时间特征的MB结点构造与遍历方法 | 第108-110页 |
6.2.4 自适应的调整计算方法 | 第110-113页 |
6.2.5 不规则形状大小的面片处理方法 | 第113-114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8页 |
6.4 小结 | 第118-121页 |
附图 | 第121-12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4-126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