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低碳经济基本理论综述 | 第16-17页 |
1.2.2 煤矿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原因综述 | 第17-19页 |
1.2.3 煤矿环境治理的多路径比较综述 | 第19-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论界定 | 第21-22页 |
2.1.1 低碳煤矿 | 第21页 |
2.1.2 对策与政策 | 第21-22页 |
2.2 基本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2.2.2 环境产权理论 | 第24页 |
2.2.3 区域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安化县煤矿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37页 |
3.1 安化县煤矿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3.1.1 煤矿是当地支柱产业 | 第26-27页 |
3.1.2 煤矿是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 第27-28页 |
3.1.3 安化煤矿建设杂乱无序 | 第28-29页 |
3.2 当前安化煤矿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1 煤矿能源消耗量大 | 第29-30页 |
3.2.2 矿区环境污染严重 | 第30页 |
3.2.3 矿区碳汇破坏严重 | 第30页 |
3.2.4 矿区社会矛盾激化 | 第30-31页 |
3.3 煤矿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3.3.1 煤矿生产运营落后 | 第31-32页 |
3.3.2 煤矿生产政府管理缺位 | 第32-35页 |
3.3.3 煤矿所有权不明晰 | 第35页 |
3.3.4 低碳发展意识不强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内外低碳煤矿建设先进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4.1 国内外低碳煤矿建设的主要模式 | 第37-39页 |
4.1.1 企业模式 | 第37-38页 |
4.1.2 产业园模式 | 第38页 |
4.1.3 煤矿城市模式 | 第38-39页 |
4.2 三大先进模式对建设低碳煤矿的启示 | 第39-42页 |
4.2.1 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煤矿建设重要手段 | 第39页 |
4.2.2 低碳化管理是建设低碳煤矿的重要路径 | 第39-40页 |
4.2.3 明晰煤矿环境产权是低碳煤矿建设前提 | 第40页 |
4.2.4 矿区低碳文化建设是低碳煤矿建设基础 | 第40-42页 |
第5章 安化县低碳煤矿建设的对策 | 第42-49页 |
5.1 安化县低碳煤矿建设的原则 | 第42-43页 |
5.1.1 以长远性为保证 | 第42页 |
5.1.2 以开放性为外延 | 第42页 |
5.1.3 以竞争性为驱动 | 第42-43页 |
5.1.4 以平等性为基础 | 第43页 |
5.2 安化县建设低碳煤矿的关键 | 第43-45页 |
5.2.1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 | 第43-44页 |
5.2.2 推动矿区低碳化管理实施 | 第44页 |
5.2.3 完善煤矿环境产权制度 | 第44-45页 |
5.2.4 推广矿区低碳发展理念 b | 第45页 |
5.3 安化县低碳煤矿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5.3.1 制定符合低碳煤矿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政策 | 第45-46页 |
5.3.2 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动煤矿的节能减排 | 第46页 |
5.3.3 建立跨区域部门煤矿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 | 第46-47页 |
5.3.4 建立激励相容的低碳煤矿环境产权制度安排 | 第47页 |
5.3.5 以低碳理念强化煤矿企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