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 第13-17页 |
2.1 职业倦怠理论 | 第13页 |
2.2 MBI-GS职业倦怠调查表 | 第13-17页 |
第3章 我国公安民警职业倦怠调查和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3.1 公安民警职业倦怠问卷调查情况 | 第17页 |
3.2 公安民警职业倦怠的表现 | 第17-19页 |
3.2.1 心理、生理症状频发 | 第17-18页 |
3.2.2 工作热情降低 | 第18页 |
3.2.3 引起交际困难和极端行为 | 第18-19页 |
第4章 公安民警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 第19-26页 |
4.1 公安职业特色所产生的消极因素 | 第19-20页 |
4.1.1 工作任务的高负荷性 | 第19页 |
4.1.2 工作内容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4.1.3 职业要求上的奉献精神 | 第20页 |
4.2 执法环境的改变带来巨大压力 | 第20-22页 |
4.2.1 公安工作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透明 | 第20-21页 |
4.2.2 公众对警态度发生变化 | 第21页 |
4.2.3 法治完善给民警提出了更高要求 | 第21-22页 |
4.3 警力使用不当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22-24页 |
4.3.1 “有困难找警察”带来的导向性偏差 | 第22-23页 |
4.3.2 运动式使用警力带米的巨大压力 | 第23-24页 |
4.3.3 滥用警力带来的社会负评价 | 第24页 |
4.4 守旧的人事制度引发的消极因素 | 第24-26页 |
4.4.1 职级设置不科学 | 第24-25页 |
4.4.2 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 第25-26页 |
第5章 美国、香港警方在克服职业倦怠的实践和启示 | 第26-30页 |
5.1 美国警察:强调心理学在警务系统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5.1.1 选拔考试中的心理学测试 | 第26-27页 |
5.1.2 警察心理咨询 | 第27页 |
5.1.3 心理健康评估 | 第27页 |
5.2 香港:人性化制度化解警察职业倦怠 | 第27-30页 |
5.2.1 丰厚的薪酬和福利 | 第28-29页 |
5.2.2 阳光公正的发展空间 | 第29-30页 |
第6章 科学消除我国公安民警职业倦怠的对策 | 第30-38页 |
6.1 合理定位,排除干扰 | 第30-31页 |
6.1.1 明确越权责任 | 第30页 |
6.1.2 排除外界干扰 | 第30-31页 |
6.2 科学用警 | 第31-33页 |
6.2.1 强化爱警意识 | 第31页 |
6.2.2 优化警力配置格局 | 第31-32页 |
6.2.3 警力的使用上坚持成本管理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第32-33页 |
6.2.4 警务工作社会化 | 第33页 |
6.3 从优待警 | 第33-35页 |
6.3.1 建立与警察工作特点相符合的福利制度 | 第33-34页 |
6.3.2 建立有公安特色的政治待遇体系 | 第34页 |
6.3.3 全方位保障民警工作安全 | 第34-35页 |
6.4 重塑民警职业荣誉感 | 第35-36页 |
6.4.1 大力培育和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 第35-36页 |
6.4.2 典型宣传真实化 | 第36页 |
6.4.3 公安影视文学等文化作品专业化 | 第36页 |
6.5 建全民警心理健康保障体制 | 第36-38页 |
6.5.1 警察录用中引入心理测试 | 第37页 |
6.5.2 建立完备公安民警心理辅导体系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