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问题来源 | 第15-16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行业说明及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2.1 制造业和服务业说明 | 第17-18页 |
1.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对课题的启发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26-28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互动效率的测度 | 第29-4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1.1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9-30页 |
2.1.2 投入产出理论 | 第30-31页 |
2.1.3 生产前沿面理论 | 第31-32页 |
2.1.4 一般均衡理论 | 第32-33页 |
2.2 存在的主要争论 | 第33-38页 |
2.2.1 争论1—按统计分类区分生产性服务业名符其实? | 第33-35页 |
2.2.2 争论2—标准结构真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 第35-37页 |
2.2.3 争论3—服务业真的是效率低下的部门? | 第37-38页 |
2.2.4 争论4—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是否具有竞争力? | 第38页 |
2.3 互动效率的测度 | 第38-42页 |
2.3.1 互动效率的特征 | 第38-39页 |
2.3.2 互动效率的分解 | 第39-41页 |
2.3.3 测度的基本要素 | 第41-42页 |
2.3.4 数据的分离和假定 | 第42页 |
2.4 小结 | 第42-44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增加值效率的测度—技术经济结构产出优化模型 | 第45-65页 |
3.1 增值效率问题描述 | 第45-47页 |
3.1.1 模型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3.1.2 预设问题 | 第46-47页 |
3.2 投入产出结构探讨 | 第47-55页 |
3.2.1 制造业投入产出结构 | 第47-50页 |
3.2.2 服务业投入产出结构 | 第50-52页 |
3.2.3 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 | 第52-55页 |
3.3 技术经济结构效用优化模型 | 第55-57页 |
3.3.1 基本模型 | 第55-56页 |
3.3.2 模型讨论 | 第56-57页 |
3.4 使用现实数据进行测度 | 第57-62页 |
3.4.1 数据说明 | 第57-58页 |
3.4.2 制造业产出结构 | 第58-59页 |
3.4.3 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结构 | 第59-60页 |
3.4.4 制造业增加值效率的测度 | 第60-62页 |
3.5 小结 | 第62-64页 |
3.5.1 预设问题的评价 | 第62页 |
3.5.2 现实评价结论 | 第62-64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技术进步传导效率的测度—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传导模型 | 第65-84页 |
4.1 技术进步传导效率问题描述 | 第65-67页 |
4.1.1 模型约束条件 | 第65-66页 |
4.1.2 预设问题 | 第66-67页 |
4.2 技术进步探讨 | 第67-72页 |
4.2.1 行业间技术进步关联 | 第67-69页 |
4.2.2 技术进步发展路径 | 第69-71页 |
4.2.3 技术进步的行业间均衡 | 第71-72页 |
4.3 技术进步传导模型 | 第72-75页 |
4.3.1 基本模型 | 第72-73页 |
4.3.2 模型讨论 | 第73-75页 |
4.4 使用现实数据进行测度 | 第75-80页 |
4.4.1 数据说明 | 第75-76页 |
4.4.2 制造业技术进步 | 第76-77页 |
4.4.3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 | 第77-79页 |
4.4.4 技术进步传导效率的测度 | 第79-80页 |
4.5 小结 | 第80-83页 |
4.5.1 预设问题的评价 | 第80-81页 |
4.5.2 现实评价结论 | 第81-83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83-84页 |
第五章 产业链效率的测度—两部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84-101页 |
5.1 产业链效率问题描述 | 第84-85页 |
5.1.1 模型约束条件 | 第84-85页 |
5.1.2 预设问题 | 第85页 |
5.2 产业链效率探讨 | 第85-89页 |
5.2.1 服务环节效率 | 第85-86页 |
5.2.2 制造环节效率 | 第86-87页 |
5.2.3 产业链效率 | 第87-89页 |
5.3 两部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89-93页 |
5.3.1 基本模型 | 第89-92页 |
5.3.2 模型讨论 | 第92-93页 |
5.4 使用现实数据进行测度 | 第93-98页 |
5.4.1 数据说明 | 第93-94页 |
5.4.2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效率的测度 | 第94-96页 |
5.4.3 以美国为参照的中国制造产业链效率的测度 | 第96-98页 |
5.5 小结 | 第98-100页 |
5.5.1 预设问题的评价 | 第98页 |
5.5.2 现实评价的结论 | 第98-100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建立综合效率优化的测度模型—开放经济下宏观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第101-120页 |
6.1 综合测度指标和模型假定 | 第101-102页 |
6.2 CGE模型的构建 | 第102-112页 |
6.2.1 生产模块 | 第102-104页 |
6.2.2 贸易模块 | 第104-107页 |
6.2.3 居民模块 | 第107-108页 |
6.2.4 企业模块 | 第108-109页 |
6.2.5 政府模块 | 第109-111页 |
6.2.6 均衡模块 | 第111-112页 |
6.3 社会核算矩阵 | 第112-115页 |
6.3.1 概念和基本特点 | 第112页 |
6.3.2 表的基本结构 | 第112-114页 |
6.3.4 SAM表构建 | 第114-115页 |
6.4 CGE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115-117页 |
6.4.1 弹性相关参数及份额参数 | 第115-116页 |
6.4.2 劳动和资本 | 第116-117页 |
6.5 小结 | 第117-119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不同条件变动影响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模拟场景设计和运行 | 第120-133页 |
7.1 场景设计 | 第120-121页 |
7.2 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1-129页 |
7.2.1 需求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1-122页 |
7.2.2 供给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2-123页 |
7.2.3 技术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3-125页 |
7.2.4 政策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5-127页 |
7.2.5 贸易条件变动分析 | 第127-129页 |
7.3 模拟场景结果汇总 | 第129-132页 |
本章图表目录及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33-139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8.1.1 现实评价结论 | 第133-134页 |
8.1.2 影响因素结论 | 第134-135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35-137页 |
8.2.1 产业发展政策 | 第135-136页 |
8.2.2 财政政策 | 第136页 |
8.2.3 税收政策 | 第136-137页 |
8.2.4 对外政策 | 第137页 |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附录1:CGE模型份额参数输出表 | 第146-148页 |
附录2:2007年中国宏观SAM表 | 第148-151页 |
附录3:开放经济下42部门CGE模型GAMS程序 | 第151-155页 |
附录4:制造业和服务业分类明细表 | 第155-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