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2-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4页 |
一、选题的确定及其理论意义 | 第10-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29页 |
三、本文论题的论述路径 | 第29-30页 |
(一) 基础问题 | 第29页 |
(二) 评价问题 | 第29-30页 |
(三) 证成问题 | 第30页 |
四、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0-34页 |
第二章 政治义务的基础问题 | 第34-71页 |
一、道德义务的划分 | 第34-38页 |
二、重思制度义务 | 第38-44页 |
三、政治义务的特征 | 第44-59页 |
(一) 服从法律的义务 | 第45-48页 |
(二) 道德义务 | 第48-52页 |
(三) 初始义务 | 第52-54页 |
(四) 独立于内容的义务 | 第54-59页 |
四、一种政治义务理论的标准 | 第59-70页 |
(一) 特殊性标准 | 第60-67页 |
(二) 广泛性与外在理由标准 | 第67-7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复数主体义务理论 | 第71-111页 |
一、真实契约理论 | 第71-80页 |
(一) 契约论:特征及其吸引力 | 第71-75页 |
(二) 真实契约理论的困境 | 第75-80页 |
二、复数主体政治义务理论 | 第80-92页 |
(一) 非自愿主义契约理论 | 第80-82页 |
(二) 社会群体与复数主体 | 第82-85页 |
(三) 共同承诺与义务 | 第85-88页 |
(四) 分析性成员身份论证 | 第88-92页 |
三、复数主体理论:批判与回应 | 第92-102页 |
(一) 自愿主义反驳:个体自主性问题 | 第92-98页 |
(二) 内在主义反驳:承诺的实质性问题 | 第98-100页 |
(三) 形式性反驳:循环论证问题 | 第100-102页 |
四、重新思考复数主体理论 | 第102-109页 |
(一) “全体人群共知”问题 | 第103-106页 |
(二)“义务”问题 | 第106-109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规范独立性论题的局限性——以德沃金理论为视角 | 第111-142页 |
一、自由主义共同体中的政治义务建构 | 第112-122页 |
(一) 法律的根据与强制力的证成 | 第113-116页 |
(二) 社会实践与阐释 | 第116-119页 |
(三) 阐释性态度与真正共同体 | 第119-122页 |
二、整体性、共同体与政治合法性 | 第122-130页 |
(一) 整体性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 第123-126页 |
(二) 拟人化社群、元伦理论辩和实践的社群观 | 第126-130页 |
三、一种准自然责任理论 | 第130-136页 |
(一) 阐释性态度是必要的吗? | 第130-133页 |
(二) 社会实践还是整体性? | 第133-136页 |
四、规范独立性论题再思考 | 第136-14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身份论题 | 第142-170页 |
一、身份论题:社群主义背景 | 第142-145页 |
二、身份认同论证:三种路径 | 第145-160页 |
(一) 霍顿:霍布斯式论证与团体性论证 | 第146-152页 |
(二) 塔米尔:关联感、归属感与团体性义务 | 第152-156页 |
(三) 哈迪蒙:现代社会、制度与角色义务 | 第156-160页 |
三、身份论题再思考 | 第160-168页 |
(一) 操纵问题 | 第161-163页 |
(二) 邪恶群体问题 | 第163-165页 |
(三) 独立者问题 | 第165-168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六章 为团体性政治义务理论辩护——一种可行路径初探 | 第170-188页 |
一、理解成员身份 | 第170-174页 |
二、基于自我理解的反思可接受性主张 | 第174-177页 |
三、理论评估 | 第177-183页 |
(一) 操纵问题 | 第177-179页 |
(二) 邪恶群体问题 | 第179-181页 |
(三) 例外人群问题 | 第181-183页 |
四、一种准自愿主义的政治义务理论 | 第183-18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6页 |
后记 | 第206-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