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地氟病的基本认识 | 第12-14页 |
1.3.2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吉林西部低平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19-27页 |
2.1 吉林西部低平原水化学类型及分布 | 第19-23页 |
2.1.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矿化度的关系 | 第19-21页 |
2.1.2 不同类型水的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2.2 水化学成分的分带 | 第23-27页 |
2.2.1 水平分带 | 第23-25页 |
2.2.2 垂直分带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地下水氟的分布与成因 | 第27-35页 |
3.1 地下水中氟的分布 | 第27-30页 |
3.1.1 潜水中氟的分布 | 第27-28页 |
3.1.2 第四系承压水氟的分布 | 第28-30页 |
3.2 地下水氟的来源 | 第30-35页 |
3.2.1 第四系上更新统地下水氟的来源 | 第30-31页 |
3.2.2 第四系下更新统地下水氟的来源 | 第31-32页 |
3.2.3 上第三系地下水氟的来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重点研究区水文地质情况及氟中毒情况调查 | 第35-85页 |
4.1 乾安病区水文地质情况调查 | 第35-57页 |
4.1.1 自然地理情况 | 第35-40页 |
4.1.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40-51页 |
4.1.3 地方病的分布 | 第51-53页 |
4.1.4 地方病与地质环境 | 第53-57页 |
4.2 双辽病区水文地质情况调查 | 第57-85页 |
4.2.1 自然地理情况 | 第57-61页 |
4.2.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61-77页 |
4.2.3 地方病的分布 | 第77-78页 |
4.2.4 地方病与地质环境 | 第78-85页 |
第五章 重点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组分求异模型 | 第85-97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85-87页 |
5.1.1 水文地球化学组分定量组合 | 第85页 |
5.1.2 水文地球化学组分定量组合异常 | 第85页 |
5.1.3 水文地球化学组分定量组合求异模型 | 第85-87页 |
5.2 双辽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组分求异模型结果及讨论 | 第87-91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87-89页 |
5.2.2 模型结果 | 第89-91页 |
5.3 乾安地区 | 第91-97页 |
5.3.1 研究区概况 | 第91-93页 |
5.3.2 模型结果 | 第93-97页 |
第六章 氟病区与水文地球化学组分的综合讨论 | 第97-101页 |
6.1 双辽研究区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6.2 乾安研究区结果分析 | 第98-99页 |
6.3 综合讨论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7.1 结论 | 第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