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铅、锌资源概况 | 第10-13页 |
1.1.1 铅锌的性质和用途 | 第10-11页 |
1.1.2 我国铅锌资源的分布特点 | 第11-12页 |
1.1.3 铅锌主要矿物 | 第12-13页 |
1.2 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第13-16页 |
1.2.1 方铅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第13-14页 |
1.2.2 闪锌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第14-15页 |
1.2.3 黄铁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第15-16页 |
1.3 铅锌分离、铅硫分离和黄铁矿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1.3.1 铅锌分离 | 第16-19页 |
1.3.2 铅硫分离和黄铁矿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试验矿样 | 第25-27页 |
2.1.1 纯矿样 | 第25-26页 |
2.1.2 实际矿石 | 第26-27页 |
2.2 试验药剂 | 第27页 |
2.3 试验仪器 | 第27-2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4.1 单矿物试验 | 第28-29页 |
2.4.2 实际矿物试验 | 第29页 |
2.4.3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9页 |
2.4.4 总有机碳测试仪分析测试吸附量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硫化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第30-38页 |
3.1 浮选药剂对铅锌硫矿物的基本浮选行为研究 | 第30-34页 |
3.1.1 不同捕收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2 不同调整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3 不同抑制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 矿浆pH对铅锌硫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矿浆电位对铅锌硫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实际矿石新工艺试验研究 | 第38-70页 |
4.1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38-44页 |
4.1.1 矿石化学组成 | 第38-39页 |
4.1.2 矿石中矿物组成和矿石结构构造 | 第39-41页 |
4.1.3 主要矿物的产出形式 | 第41-43页 |
4.1.4 主要金属硫化矿物的嵌布粒度 | 第43页 |
4.1.5 原矿难选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4.2 原则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44-46页 |
4.3 铅粗选条件试验 | 第46-51页 |
4.3.1 铅粗选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 第46-47页 |
4.3.2 铅粗选捕收剂种类条件试验 | 第47-49页 |
4.3.3 铅粗选石灰用量条件试验及电位调控浮选 | 第49-50页 |
4.3.4 铅粗选捕收剂和石灰投加地点对比试验 | 第50-51页 |
4.4 铅循环新抑制剂条件试验 | 第51-57页 |
4.4.1 铅精—抑制剂种类条件试验 | 第52-53页 |
4.4.2 铅精—抑制剂用量条件试验 | 第53-55页 |
4.4.3 铅精选不同抑制剂开路对比试验 | 第55-57页 |
4.5 铅循环超细磨处理铅中矿条件试验 | 第57-62页 |
4.5.1 未磨之前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第57-58页 |
4.5.2 使用传统球磨处理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第58-59页 |
4.5.3 使用超细搅拌磨处理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第59-60页 |
4.5.4 使用传统球磨与超细搅拌磨铅循环对比闭路试验 | 第60-62页 |
4.6 锌浮选条件试验 | 第62-65页 |
4.6.1 锌浮选原则流程的确定 | 第62-63页 |
4.6.2 锌粗选硫酸铜用量条件试验 | 第63-64页 |
4.6.3 锌粗选巯基乙酸钠用量条件试验 | 第64-65页 |
4.7 全流程开路试验 | 第65-66页 |
4.8 全流程闭路试验 | 第66-6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黄铁矿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70-76页 |
5.1 黄铁矿表面氧化的热力学分析 | 第70页 |
5.2 高碱矿浆中巯基乙酸钠对矿浆电位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不同介质中巯基乙酸钠在黄铁矿表面吸附量测试及分析 | 第71-73页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