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 第9-10页 |
1.2 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 第10-13页 |
1.2.1 植物修复技术概论 | 第10-11页 |
1.2.2 植物修复技术分类 | 第11-13页 |
1.2.3 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和应用意义 | 第13页 |
1.3 植物修复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1.3.1 沉积物的 pH 值 | 第13-14页 |
1.3.2 重金属总量 | 第14页 |
1.3.3 有机质(OM)含量 | 第14页 |
1.3.4 植物种类 | 第14-15页 |
1.3.5 污染、修复时间和栽培方式 | 第15页 |
1.3.6 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5页 |
1.3.7 其它因素 | 第15页 |
1.4 腐植酸对重金属的影响 | 第15-18页 |
1.4.1 腐植酸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16页 |
1.4.2 腐植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 第16-17页 |
1.4.3 国内外腐植酸的研究应用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确定实验内容 | 第18页 |
1.5.2 植物修复 | 第18-19页 |
1.5.3 建立测定方法 | 第19页 |
1.5.4 分析不同植物对沉积物的修复效果 | 第19页 |
1.5.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2.2.1 供试沉积物 | 第20-21页 |
2.2.2 供试植物 | 第21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2.3.1 植物种植 | 第21-22页 |
2.3.2 土样采集 | 第22页 |
2.4 样品分析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2-24页 |
2.4.1 测定指标 | 第22页 |
2.4.2 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修复 | 第24-46页 |
3.1 不同配比的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 第24-29页 |
3.1.1 植物对不同配比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24-29页 |
3.1.2 小结 | 第29页 |
3.2 不同植物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修复效果 | 第29-46页 |
3.2.1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和形态的变化 | 第29-39页 |
3.2.2 沉积物 pH 值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3 植物对沉积物和重金属结构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4 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作用 | 第43-45页 |
3.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根际酶活性对重金属修复的响应 | 第46-54页 |
4.1 重金属污染修复过程中植物根际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9页 |
4.1.1 不同配比沉积物中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46-48页 |
4.1.2 不同配比沉积物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4.2 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植物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1 沉积物 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酶活性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1 脲酶活性与重金属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4.3.2 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重金属的相关性 | 第52页 |
4.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外源添加腐植酸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54-64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5.2 腐植酸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 第55-63页 |
5.3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创新点 | 第65页 |
6.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