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内容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二、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述 | 第14-25页 |
(一) 舆论监督的起源 | 第14页 |
(二)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 第14-16页 |
1.萌芽阶段 | 第14-15页 |
2.成长阶段 | 第15页 |
3.普及阶段 | 第15-16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和特点 | 第16-22页 |
1.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 | 第16-17页 |
2.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与本质 | 第17-19页 |
3.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 第19-22页 |
(四) 网络舆论监督的分类 | 第22-25页 |
1.官方网站举报监督与民间网络曝光监督 | 第22页 |
2.借助道德力量的监督和借助国家权力的监督 | 第22-25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督在预防惩治政府公职人员腐败中的作用 | 第25-28页 |
(一) 网络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 第25页 |
(二) 公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真正主体 | 第25-26页 |
(三) 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 | 第26页 |
(四) 网络监督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 | 第26-27页 |
(五) 容易引起广大网友共鸣,迅速形成舆论压力 | 第27-28页 |
四、 某市 A 区的个案及其启示 | 第28-34页 |
(一) 某市 A 区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 第28页 |
(二) 某市 A 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途径 | 第28-29页 |
1.网络举报 | 第28-29页 |
2.网络曝光 | 第29页 |
3.网络评论 | 第29页 |
4.网络跟踪 | 第29页 |
(三) 某市 A 区反腐败工作中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 第29-32页 |
1.由网络舆论引起的治理政府公职人员腐败事件逐年递增 | 第29-30页 |
2.A 区网络舆论监督揭发的政府公职人员集中在科级及以下级别 | 第30-31页 |
3.通过网络反映的虚假信息的比重仍较大,但呈下降趋势 | 第31页 |
4.网络曝光信息缩短了有关部门调查期,调查处理更加迅速 | 第31-32页 |
(四) 某市 A 区的个案对网络反腐工作的几点启示 | 第32-34页 |
1.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反腐利器” | 第32页 |
2.网络舆论监督需要理性分析和判断 | 第32页 |
3.网络舆论监督需要积极应对并及时公开信息 | 第32-33页 |
4.网络舆论监督需要制度化保障 | 第33-34页 |
五、 网络舆论监督在预防惩治腐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7页 |
(一) 网络反腐存在参与者参差不齐、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形 | 第34页 |
(二)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权威引导力量 | 第34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督易为特殊利益群体操纵 | 第34-35页 |
(四) 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系统法律支撑 | 第35-36页 |
(五) 网络舆论监督并非完全代表民意 | 第36-37页 |
六、 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反腐败作用的对策 | 第37-45页 |
(一) 从更高层面认识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 第37页 |
1.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监督平台的影响力 | 第37页 |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监督资源 | 第37页 |
(二) 不断推进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化建设 | 第37-39页 |
1.官方信息公开机制 | 第37-38页 |
2.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 第38页 |
3.事件调查督办机制 | 第38-39页 |
4.网络舆情反馈机制 | 第39页 |
(三) 强化政府网站及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领作用 | 第39-41页 |
1.重视主流媒体网络建设,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功能 | 第39页 |
2.强化官方网站对网络舆论的引领作用 | 第39-40页 |
3.积极提升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引导功效 | 第40页 |
4.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引导舆论 | 第40-41页 |
(四) 深化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建设 | 第41-42页 |
1.加强与组织、宣传等部门的密切协作 | 第41页 |
2.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举报监督方法,确保渠道畅通 | 第41页 |
3.要建立举报、投诉办理责任制 | 第41-42页 |
(五)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1.加强网络监督的管理调控 | 第42页 |
2.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 第42页 |
3.完善网络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建设 | 第42-43页 |
(六) 开展网民素质教育优化网络反腐环境 | 第43-45页 |
1.做好教育工作,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第43页 |
2.自觉提高网民整体素质 | 第43页 |
3.进一步扩大网民的覆盖范围,提高网民参与的多层性 | 第43页 |
4.严格网络行业自律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