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海洋中铁的来源、分布及清除机制 | 第14-19页 |
1.1.1 海洋中铁的来源 | 第15-17页 |
1.1.1.1 大气沉降 | 第15页 |
1.1.1.2 河流输入 | 第15-16页 |
1.1.1.3 海底热液 | 第16页 |
1.1.1.4 沉积物再悬浮 | 第16-17页 |
1.1.1.5 冰山融化 | 第17页 |
1.1.2 海洋中铁的分布 | 第17-18页 |
1.1.3 海洋中铁的清除机制 | 第18-19页 |
1.1.3.1 颗粒物对铁的清除 | 第19页 |
1.1.3.2 浮游植物对铁的吸收 | 第19页 |
1.1.3.3 成岩作用 | 第19页 |
1.2 铁的存在形式 | 第19-21页 |
1.2.1 无机形态 | 第20页 |
1.2.2 有机形态 | 第20-21页 |
1.3 海水中溶解态铁的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1.3.1 阴极溶出伏安法(Cath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 第21-22页 |
1.3.2 ICP-MS(Inductive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 第22页 |
1.3.3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第22-23页 |
1.3.4 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 第23页 |
1.3.5 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 | 第23-24页 |
1.4 海水中铁有机配体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1.5 铁的采样技术 | 第25-26页 |
1.5.1 Mitess 采样器(Moored In-situ Trace Element Serial Sampler) | 第25页 |
1.5.2 ATE 采样器(Automated Trace Element sampler) | 第25页 |
1.5.3 Go-Flo 花环式采样器(Go-Flo Rosette sampler) | 第25-26页 |
1.5.4 Niskin 采样器 | 第26页 |
1.5.5 Underway 采样器 | 第26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6-28页 |
2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 | 第28-3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2.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 第30-31页 |
2.2.2 采样器及样品瓶的前处理 | 第31-32页 |
2.2.3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2.2.4 试剂的纯化 | 第32-33页 |
2.3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2.4 各种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34-35页 |
3 实验方法的优化 | 第35-54页 |
3.1 测量海水中溶解态铁浓度方法的优化 | 第35-48页 |
3.1.1 DHN 浓度对测量灵敏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2 沉积电位对测定灵敏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沉积时间对测量灵敏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4 扫描速率对测量灵敏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5 pH 对电位滴定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6 平衡时间对电位滴定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7 干扰离子对铁电位滴定的影响 | 第42-45页 |
3.1.8 平行实验——方法可靠性 | 第45-46页 |
3.1.9 国际互校 | 第46页 |
3.1.10 测定溶解态铁浓度 | 第46-48页 |
3.2 测定海水中溶解态铁的有机配体浓度及其条件稳定常数 | 第48-54页 |
3.2.1 测量原理 | 第48-50页 |
3.2.2 方法优化 | 第50-52页 |
3.2.3 测定铁有机配体浓度及其条件稳定常数 | 第52-54页 |
4 胶州湾夏、春季溶解态铁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4-65页 |
4.1 胶州湾夏季溶解态铁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54-58页 |
4.2 胶州湾春季溶解态铁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58-62页 |
4.3 典型站位分析 | 第62-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5 胶州湾夏、春季溶解态铁的有机配体浓度及其条件稳定常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65-83页 |
5.1 胶州湾夏季溶解态铁的有机配体浓度及其条件稳定常数的分布特征 | 第65-73页 |
5.1.1 胶州湾夏季溶解态铁的有机配体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65-69页 |
5.1.2 胶州湾夏季溶解态铁与天然有机配体配合的条件稳定常数的变化规律 | 第69-73页 |
5.2 胶州湾春季铁有机配体浓度及其条件稳定常数的分布特征 | 第73-80页 |
5.2.1 胶州湾春季溶解态铁的有机配体浓度的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5.2.2 胶州湾春季溶解态铁与有机配体络合的条件稳定的变化规律 | 第76-80页 |
5.3 典型站位分析 | 第80-82页 |
5.4 小结 | 第82-83页 |
6 理化因子对胶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铁及其有机配体浓度影响 | 第83-88页 |
7 结论 | 第88-90页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7.2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89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