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1 钨和钨资源 | 第10-16页 |
| 1.1.1 钨以及钨化合物 | 第10-11页 |
| 1.1.2 钨资源现状 | 第11-13页 |
| 1.1.3 我国钨工业现状 | 第13-16页 |
| 1.2 仲钨酸盐的形成机理和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1.2.1 仲钨酸盐的形成机理 | 第16-17页 |
| 1.2.2 仲钨酸盐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 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2.1 实验原料和药剂 | 第23页 |
| 2.2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 2.3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 3. 粗钨酸钠溶液净化研究 | 第25-33页 |
| 3.1 CO_2酸化钨酸钠溶液探索研究 | 第25-26页 |
| 3.2 CO_2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硅 | 第26-28页 |
| 3.2.1 二氧化碳调整钨酸钠溶液pH值除硅原理 | 第26页 |
| 3.2.2 二氧化碳调整钨酸钠溶液pH值除硅实验研究 | 第26-28页 |
| 3.3 CO_2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磷、砷 | 第28-30页 |
| 3.3.1 二氧化碳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磷、砷原理 | 第28-29页 |
| 3.3.2 二氧化碳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磷、砷实验研究 | 第29-30页 |
| 3.4 CO_2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钼 | 第30-32页 |
| 3.4.1 二氧化碳调整粗钨酸钠溶液pH值除钼原理 | 第30-31页 |
| 3.4.2 二氧化碳调整粗钨酸钠pH值除钼实验研究 | 第31-32页 |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 4. 制备仲钨酸铵理论分析以及流程设计 | 第33-39页 |
| 4.1 仲钨酸铵形成的执力学分析 | 第33-37页 |
| 4.2 WO_4~(2-)-CO_2-NH_4~+-H_2O体系制备仲钨酸铵流程设计 | 第37-38页 |
| 4.3 小结 | 第38-39页 |
| 5. WO_4~(2-)CO_2-NH_4~+-H_2O体系制备仲钨酸铵研究 | 第39-58页 |
| 5.1 CO_2调整钨酸钠溶液PH值制备仲钨酸盐研究 | 第39-40页 |
| 5.2 反应温度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40-42页 |
| 5.2.1 反应温度对体系反应率和反应速率影响 | 第40-41页 |
| 5.2.2 反应温度对仲钨酸铵形貌影响 | 第41-42页 |
| 5.3 溶液放置时间对溶液PH值和结构影响 | 第42-44页 |
| 5.3.1 溶液放置时间对钨酸钠溶液pH值影响 | 第43页 |
| 5.3.2 溶液放置时间对钨酸钠溶液结构影响 | 第43-44页 |
| 5.4 二氧化碳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44-48页 |
| 5.4.1 通入二氧化碳对钨酸钠溶液pH值和结构影响 | 第44-46页 |
| 5.4.2 预先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对制备产品影响 | 第46-47页 |
| 5.4.3 二氧化碳压力对制备仲钨酸铵的影响 | 第47-48页 |
| 5.5 铵添加量以及添加方式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48-51页 |
| 5.5.1 铵离子的加入形式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48-49页 |
| 5.5.2 氨水添加量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49-50页 |
| 5.5.3 氨水添加方式对制备产品影响 | 第50-51页 |
| 5.6 晶种加入对制备仲钨酸铵影响 | 第51-53页 |
| 5.6.1 晶种对仲钨酸铵生成率和生成速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6.2 晶种对仲钨酸铵形貌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7 碳酸钠对制备仲钨酸铵的影响 | 第53-55页 |
| 5.8 钨酸钠溶液浓度对制备仲钨酸铵的影响 | 第55-56页 |
| 5.9 添加剂对制备产品影响 | 第56-57页 |
| 5.10 小结 | 第57-58页 |
| 6. 产品除钠研究 | 第58-63页 |
| 6.1 纯水洗涤产品除钠 | 第58-60页 |
| 6.2 铵盐溶液洗涤产品除钠 | 第60-62页 |
| 6.3 小结 | 第62-6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7.1 结论 | 第63页 |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A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