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 第17-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第21-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货币政策的含义 | 第21-22页 |
2.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22页 |
2.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22-23页 |
2.1.4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23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7-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的实证检验 | 第32-62页 |
3.1 相关实证研究技术 | 第32-35页 |
3.1.1 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2-33页 |
3.1.2 VAR模型 | 第33-34页 |
3.1.3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 第34-35页 |
3.2 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检验 | 第35-53页 |
3.2.1 变量的选取及样本区间确定 | 第35-36页 |
3.2.2 变量加工及统计特征描述 | 第36-37页 |
3.2.3 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37-41页 |
3.2.4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 | 第41-53页 |
3.3 基于省际视角的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检验 | 第53-61页 |
3.3.1 变量的选取及平稳性检验 | 第53页 |
3.3.2 各省份产出对M2的脉冲响应 | 第53-57页 |
3.3.3 各省份价格对M2的脉冲响应 | 第57-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成因机制(一)——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 | 第62-86页 |
4.1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评价 | 第62-67页 |
4.1.1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诞生及蒙代尔劳动力流动性评价指标 | 第62-63页 |
4.1.2 麦金农的经济开放度评价指标 | 第63-64页 |
4.1.3 凯南的产品多样化评价指标 | 第64-65页 |
4.1.4 通货膨胀相似性度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4.1.5 英格拉姆资本流动性评价指标 | 第66页 |
4.1.6 政治一体化评价指标 | 第66-67页 |
4.1.7 最优货币区理论评价 | 第67页 |
4.2 中国是否构成最优货币区 | 第67-85页 |
4.2.1 劳动力流动性评价指标 | 第67-70页 |
4.2.2 经济开放度评价指标 | 第70-76页 |
4.2.3 产品多样化评价指标 | 第76-80页 |
4.2.4 资本流动性评价指标 | 第80-8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成因机制(二)——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 第86-121页 |
5.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理论 | 第86-96页 |
5.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发展过程 | 第86-87页 |
5.1.2 银行信贷传导渠道 | 第87-88页 |
5.1.3 利率传导渠道 | 第88-90页 |
5.1.4 资产价格渠道 | 第90-91页 |
5.1.5 汇率渠道 | 第91-92页 |
5.1.6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评价 | 第92-96页 |
5.2 金融体系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96-104页 |
5.2.1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 | 第96-103页 |
5.2.2 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03-104页 |
5.3 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04-110页 |
5.3.1 三大产业受货币政策冲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04-107页 |
5.3.2 中国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差异 | 第107-109页 |
5.3.3 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09-110页 |
5.4 企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10-118页 |
5.4.1 不同规模企业受货币政策冲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0-113页 |
5.4.2 中国三大经济区企业规模结构差异 | 第113-115页 |
5.4.3 企业规模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 | 第115-118页 |
5.5 实证检验 | 第118-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成因机制(三)——基于区域AD-AS模型分析 | 第121-138页 |
6.1 总供给理论及中国区域总供给曲线斜率分析 | 第121-126页 |
6.1.1 总供给理论 | 第121-122页 |
6.1.2 中国区域总供给曲线斜率分析 | 第122-126页 |
6.2 总需求理论及中国区域总需求曲线货币政策乘数分析 | 第126-133页 |
6.2.1 总需求理论 | 第126-128页 |
6.2.2 中国区域总需求曲线货币政策乘数分析 | 第128-133页 |
6.3 基于区域AD-AS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分析 | 第133-13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7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成因机制(四)——基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特殊性分析 | 第138-150页 |
7.1 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138-143页 |
7.1.1 宏观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之间的关系 | 第138-140页 |
7.1.2 中央政府宏观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力博弈 | 第140-141页 |
7.1.3 地方政府过度竞争的负效应 | 第141-143页 |
7.2 中国特殊性的货币政策地方政府传导分析 | 第143-146页 |
7.2.1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化 | 第143-144页 |
7.2.2 地方政府房地产价格传导渠道 | 第144-145页 |
7.2.3 地方政府金融信贷传导渠道 | 第145-146页 |
7.3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区域传导差异分析 | 第146-149页 |
7.3.1 再贴现业务区域传导差异 | 第146-147页 |
7.3.2 存款利率区域传导差异 | 第147页 |
7.3.3 存款准备金率区域传导差异 | 第147-148页 |
7.3.4 信贷政策区域传导差异 | 第148页 |
7.3.5 再贷款政策区域传导差异 | 第148-14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8章 政策建议 | 第150-161页 |
8.1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150-154页 |
8.1.1 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 第150-151页 |
8.1.2 加大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 | 第151-152页 |
8.1.3 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 第152页 |
8.1.4 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152-153页 |
8.1.5 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 第153-154页 |
8.2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 第154-157页 |
8.2.1 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 第154-155页 |
8.2.2 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155页 |
8.2.3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 第155-156页 |
8.2.4 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 第156-157页 |
8.3 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控功能 | 第157-159页 |
8.3.1 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57页 |
8.3.2 进一步发挥再贷款的结构调整功能 | 第157-158页 |
8.3.3 加强和发挥再贴现的结构调整功能 | 第158-159页 |
8.3.4 进一步发挥宏观信贷指导政策的结构调控作用 | 第159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9-161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61-164页 |
9.1 本文基本结论 | 第161-163页 |
9.2 本文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