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天津市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专项规划与实施评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现实背景与问题第10-11页
    1.3 论文研究设计第11-15页
        1.3.1 研究目标第11页
        1.3.2 基本研究思路第11-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住房保障的发展与相关问题研究第15-29页
    2.1 相关属性理论发展第15-16页
        2.1.1 商品属性的相关理论第15页
        2.1.2 社会福利属性的相关理论第15-16页
    2.2 相关问题的发展研究第16-19页
        2.2.1 关于城市居住问题第16-17页
        2.2.2 关于住房保障和住房政策第17-18页
        2.2.3 关于城市规划与住房建设第18-19页
    2.3 世界各国及主要城市住房政策研究与建设实践第19-22页
        2.3.1 美国:多级政府参与住房保障第19页
        2.3.2 荷兰:高覆盖面的住房保障第19-20页
        2.3.3 香港: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第20-21页
        2.3.4 东京:扩宽渠道获得大量保障性出租住宅第21页
        2.3.5 小结:国外先进住房保障工作特征第21-22页
    2.4 对我国住房制度发展的认识第22-29页
        2.4.1 我国住房建设取得的成绩第22-23页
        2.4.2 我国住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23-25页
        2.4.3 制度变革:从福利向商品的转化第25-27页
        2.4.4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认识第27-29页
第3章 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实问题第29-39页
    3.1 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历程第29-30页
    3.2 滨海新区住宅形式特征第30-37页
        3.2.1 滨海新区现状人口发展特点第30-32页
        3.2.2 滨海新区现状居住分类第32-33页
        3.2.3 住房建设现状第33-35页
        3.2.4 滨海新区房价与居民收入情况第35-37页
    3.3 滨海新区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第4章 滨海新区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第39-57页
    4.1 规划总则第39-41页
        4.1.1 规划背景第39页
        4.1.2 规划原则第39-40页
        4.1.3 规划指导思想第40页
        4.1.4 规划目标第40-41页
    4.2 滨海新区住房体系第41-44页
        4.2.1“十二五”新区发展定位与特征第41页
        4.2.2 规划人口结构第41-42页
        4.2.3 天津市住房体系第42-43页
        4.2.4 滨海新区住房体系第43-44页
    4.3 滨海新区房价收入比研究第44-45页
    4.4 滨海新区住房体系与对应需求人群第45-46页
    4.5 滨海新区住房规模预测第46-47页
    4.6 滨海新区住房建设规划第47-57页
        4.6.1 总规布局结构及新区居住用地布局特色第47-48页
        4.6.2 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结构第48页
        4.6.3 居住与就业平衡分布第48-49页
        4.6.4 两种保障性住房和两种政策性住房的分布第49-57页
第5章 规划实施评价与调整建议第57-69页
    5.1 实施评价的目的第57页
    5.2 住房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与问题总结第57-60页
        5.2.1 实施情况概括第57-58页
        5.2.2 问题总结第58-60页
    5.3 住房建设规模调整研究第60-63页
        5.3.1 分区原则第60-61页
        5.3.2 人口分区预测第61-62页
        5.3.3 分区供应量预测方法第62-63页
    5.4 消减存量住宅第63页
        5.4.1 调整税费政策,合理住房消费第63页
        5.4.2 政府可兼做住房“红娘”第63页
        5.4.3 健全市场交易管理制度第63页
    5.5 住宅产业化发展第63-64页
        5.5.1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第63-64页
        5.5.2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措施第64页
    5.6 和谐新城新居住模式的探索。第64-69页
第6章 结语第69-71页
    6.1 论文感悟第69-70页
    6.2 未来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南农村宅门朝向的风水研究--以建德新叶村为例
下一篇:多自然型河流的营建设计方法研究